第十二章学校的群体心理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一)群体▲群体:是人们基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并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第一节学校群体心理概述(二)群体的特征1、共同的目标2、共同的情感3、共同的价值规范4、一定的组织结构(三)群体的分类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3、大群体和小群体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四)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包括:1、归属功能2、认同功能3、支持功能4、塑造功能。二、班级与班集体(一)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它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故而班级也可以叫做班级群体(二)班集体及其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班集体有它自己的基本特征: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三)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四)班集体的类型1、简单聚合型其成员仍然是缺乏联系的相对独立的个体2、初具雏形型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于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中期阶段。3、理想成熟型这种类型的班集体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最后期,也是学生班集体建设的理想目标。(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第二节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实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渔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第三节学校群体心理效应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二)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懈怠。二、从众与服从(一)从众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从众行为。影响从众的因素:一是群体的内聚力程度二是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三是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众的教育对策其一,从众不是迫于规范的执行行为,而是受舆论压力的随从、遵从、顺从行为,它具有相当的主体选择性。其二,从众是随从群体心理的行为,故有其合理性其三,从众行为体现于个体,故应注意因材施教(二)服从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发生的。服从的教育对策其一,要区别惯例行为与服从权威其二,权威服从,有权能与权势之别,对真理、对德高望重者的服从应当鼓励;对权势的盲目服从应批判其三,服从行为同样体现于个体,教育依然要重视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成长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一)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个体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到群体气氛的影响,会出现支持极端化的决策的心理倾向。这种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具有双重的意义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从消极的一面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群体极化似乎很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也许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其成员对群体意见常做出比实际情况更一致和极端的错误决定。(二)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四、竞争与合作(一)竞争竞争是个人或群体以追求最高利益为目标,力求胜过对方的对抗性行为。竞争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是竞争的各方必须是争夺同一对象;三是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二)合作合作是群体成员为了共同利益同心协力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合作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目标共同、利益共同;二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三是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合作有三种心理上的意义第一种是相互帮助。第二种是相互鼓励,成员们为完成任务而发生肯定的情绪。第三种是相互支持。(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对立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二者却难以截然分开。竞争中包含着合作,合作中也常常包含着竞争。进行竞争与合作,应注意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合作起来搞竞争,群体内部多讲求合作,群体之间多讲求竞争,使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四、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奖励信息沟通性格特征文化背景第四节学校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一)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关系。▲学校中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间的关系和学生间的关系。(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三)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1、包容的需求2、控制的要求3、情感的要求(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仪表因素2、空间距离因素3、交往频率因素4、相似性因素5、互补性因素6、能力因素7、个性品质因素二、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与意义(一)特点1、教育性2、纯洁性3、丰富性(二)▲影响学校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人际交往因素和人际吸引因素(1)从人际交往因素来看:包括交往目的、交往工具、交往情境的影响。(2)从人际吸引因素来看:包括相似因素、互补因素、特质因素、仪表因素。(二)积极意义1、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2、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3、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4、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的巩固和发展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和心理内容。师生关系特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师生关系形成的阶段1、接触阶段2、接近阶段3、亲密阶段师生关系的类型1、紧张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学生简单粗暴,主要依靠强制力量来影响学生,喜欢训斥、批评学生,对差生讽刺、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学生对教师心中不满,行为多抗拒或不合作。师生情感对立、人际关系紧张、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厌学。2、冷漠型师生关系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教学管理松弛,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双方互不了解、互不信任、互不亲近、彼此漠不关心。课堂气氛平淡无奇、缺乏生气,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互不吸引。3、庸俗型师生关系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交往和关系的实用性、功利性、商业性的色彩浓厚,教师对学生过分迁就,该严不严,该管不管,甚至拉拉扯扯,吃吃喝喝,着意迎合学生,满足学生不正当的要求,而学生对教师则曲意奉迎,刻意讨好,请客送礼,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沦丧为庸俗的物质利益关系、商品交易关系和金钱关系。4、亲密型师生关系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亲切友好,学生尊敬热爱教师。师生交往正常而频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相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四、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影响1、同学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2、同学关系影响学生的社会化及社会能力的获得3、同学关系影响学生理解和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4、同学关系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同学关系的类型1、友好型友好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双方接近、融洽、信任、亲密富有吸引力。同学之间心理上彼此相容,相互吸引。友好关系本身又有性质和程度上的区别,有健康、积极的良好关系,也有不健康、消极的友好关系;有感情深厚的友好关系,也有感情一般的友好关系。2、对立型对立关系的特点表现为相互不融洽、排斥、摩擦、冲突、厌恶、嫉妒、嫌弃,甚至争斗,同学之间心理上彼此不相容,行为上不能合作,对立型的关系也有性质和程度上的区别。在性质上可分为原则性的对立和非原则性的对立;在程度上有公开的激烈的对立、对抗和非公开的一般性的摩擦与互相排斥。3、疏远型疏远关系的特点表现为互不关心、互不往来、互不信任、互不吸引,同学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忽视,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关系若有若无,表现为同学之间情感淡漠,交往很少。学生个体在班级人际关系中的地位类型1、人缘型2、嫌弃型3、孤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