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后期——宋辽金西夏时期第一节宋代时期的建筑概况宋:(960年—1279年)经过了五代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辽(94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西夏(1032年—1227年):契丹原是游牧民族,唐末逐渐强盛,不断向南扩张,五代时得燕云十六州,进入河北、山西,形成与北宋对峙的局面。其建筑多保留唐代建筑手法。遗存建筑主要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与观音阁;北京天宁寺塔等。女真族统治的金朝占领了中国北部地区之后,吸收宋、辽文化,营建中都(今北京城)。西夏是我国西北地区以党羌族为主体的政权,北宋初开始强盛,拓展疆土。建都于大兴府(今宁夏银川),其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整体来看,这个时期的建筑情况有:宋辽金西夏建筑总体来说,仍沿隋唐方向发展,有调整、丰富,但没有开拓全新局面,具有守成一面;市民阶层兴起,注重现实生活,追求物质生活,隋唐建筑的雄伟、质朴,逐渐被秀美多姿所代替;江南建筑兴起,与北方建筑遥相呼应,江南建筑妩媚秀丽,北方建筑雄健厚重;宋代建筑风格多样,装修更加精致,木结构建筑形制和做法逐步完整。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必然要求突破这种封建统治的桎梏。到了宋期,都城汴梁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了。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有了新发展。宋画《清明上河图》中东京汴梁的建筑与街市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正定隆兴寺和石刻汾阴后土祠图都表示了这一点。从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中,可以看出建筑体量与屋顶的组合很复杂,要求在设计和施工上有很高的水平。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宋时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规定把“材”作为造房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材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用“材”。“材”一经选项定,木构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按规定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也方便。以后历朝的木架建筑都沿用此办法,直至清代。河北正定隆兴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的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宋画滕王阁:从图所见,阁立在高大城台上,为纵横两座二层楼阁丁字相交。全阁共有28个内外转角,结构精巧,造型华美。阁内各层虽硕柱林立,但空间宏敞流通,上下楼层又都有外廊,便于眺望。四、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这和宋代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及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是分不开的。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这和装修的变化是有密切关联的。瓦饰在此时期多种多样,制琉璃瓦的工艺有了进步,高档建筑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剪边屋顶,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天花的式样丰富,有圆形井、八角井、菱形覆斗井等。彩画随建筑等级的差别而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类。家具基本上废弃了唐以前席地时代的低矮尺度,普遍因垂足而坐而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也相应提高。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京城汴梁的民间家具也采用新的方式。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石塔数量也很多。这些砖石建筑反映了当时砖石加工与施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此时期砖石塔留存很多,形式丰富,构造进步,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除墓塔以外,大型砖石塔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密檐式塔一般不能登临,多为实心,构造与外形比较划一,而楼阁式塔则比较多样。北宋年间河北定县的开元寺塔,八角十一层,高84.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古塔。《定州志》载:“盖筑以望契丹”,故又名料敌塔。开元寺塔六、园林兴盛:北宋、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统治阶级对人民横征暴敛,生活奢靡,建造了大量宫殿园林。宋太祖乾德中,置琼林苑于顺天门大街,太宗太平兴国中,复凿金明池于苑北,导金水河注入,以教神卫虎翼水军,习舟楫,因习水嬉。宋徽宗筑寿山“艮(gen)岳”于禁城之东,备“花石纲”,调用漕运纲船(10船为一纲),采运江南奇花异石,成为历史是有名的荒唐事件。收江浙中珍异花木竹石,凡六载而始落成,奇花异木,珍禽异兽,莫不毕集,飞楼杰观,集于斯矣,古代假山,结构之精,以此为最。宫殿建筑,广泛使用工字形平面。例如宋大庆殿有中廊与后阁相连,平面呈工字形。商业建筑大增,拆除坊墙,分散市场,开辟夜市。出现专业娱乐性建筑——“瓦子”,集中杂耍、杂剧、游艺和茶楼,其中包括演出百戏、杂剧的“勾栏”。有些瓦子中包括勾栏五十余处。有名酒楼——樊楼,由5座3层楼组成,以飞桥相连。宋诗云“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寺庙建筑遗存较多。寺庙布局主要2类,一类以塔为中心,另一类以佛殿为中心。以塔为中心的寺庙,早期多,隋唐少,宋辽愈少。如山西应县佛宫寺,河北涿县普寿寺等。特点是庭院为矩形,山门在庭前正中,塔在中轴线偏后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至今已历940多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辽代木塔。此塔在中国的无数宝塔中,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塔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其中有四个暗层,高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体形庞大。但由于各层屋檐上配以外挑的平座与走廊,层层梁坊、斗拱、栏杆重叠而上,加上造型优美的塔顶、塔刹。在结构上,木塔使用明袱、草袱两套构件;各层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的斗拱中(称为“叉柱造”),全塔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至各层。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以佛殿为中心的佛寺,比前者多。典型实例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北宋)、河北蓟县独乐寺(辽)、辽宁义县奉园寺(辽)等。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形式特点:1.许多山门和主殿采用了楼阁的形式,独乐寺主殿观音阁就是一幢外观2层,内为3层的楼阁。山西大同善化年是辽金名刹,大雄宝殿前东西廊上的配殿也是楼阁,只有西侧的一座尚存,名为普贤阁。河北正定隆兴寺佛香阁侧面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第二,出现了“抱厦”。北宋隆兴寺摩尼殿,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亦为现存木建筑中四面施抱厦最古之例。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歇山顶抱厦,均以山面向前,殿身全是厚墙围绕,只抱厦正面开门窗。此殿在立体布局上富于变化,重叠雄伟,端庄严肃之中又显露出活泼生动的性格。这类别致的建筑样式在宋代以前较为少见,宋代以后流传到日本等国。但遗憾的是,它却没有出现在后续各朝的建筑式样之中。隆兴寺摩尼殿晋祠:晋祠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现在的主要建筑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大殿副阶周匝,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为唐、宋建筑中所独有。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石雕塔门和神龛之上。在中国古代建筑已知木构实物中,此属先驱。柱上斗拱出跳,下檐五铺作,上檐六铺作,昂跳调配使用,昂形规制不一、真昂、假昂、平出昂、昂形耍头等皆用之。斗拱形制如此繁复多变,使建筑物愈益俏丽。殿内无柱,六架椽的长袱承受上部梁架的荷载。殿内用材较大,采用砌上露明造。飞梁是殿前方形的鱼沼之上建一座平面十字形,犹如大鸟驾飞的桥,四向通到对岸,对于圣母殿,又起着殿前平台的作用,是善于利用地形的设计手法。桥下立于水中的石柱和柱上的斗拱、梁木都还是宋朝原造。晋祠圣母殿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晋祠建筑环境第二节平面组织1.内外空间关联宋代的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更加重视选址这在园林建筑与住宅建筑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宋代园林的规模小于明清,园林中的建筑也相对稀疏。但宋代园林建筑的布局已经注意了景物之间的联系,并巳形成借景、对景、隔景、障景、漏景等手法。第二,改善店、街关系宋代,建筑与街道、广场的关系已有重大改变。唐代实行里坊制时,居民被限制在一座座坊墙内,在街上只能见坊墙,而无法见住宅,市场也被局限在几个指定的坊内。商品经济发展后,里坊制不得不被废除。至北宋,商铺和住宅直接向大街开门、以致河道码头和交通要道大都成了繁华的商业衔。第三,景观建筑增多景观建筑可以理解为其他建筑的景观点,有些建筑以观望周围景色为主旨,也可称为观景建筑,宋时的很多楼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种功能和性质。宋代许多文人墨客,借景抒怀,寄物咏志。给观景建筑冠以有特意题署:“见山堂”、“望海楼”、“得月楼”、“烟雨楼”、“凌云阁”等,其做法不仅流行于当时,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园林和室内设计也有深刻的影响。2.室内内部空间的变换中国传统建筑以“间”为单位,又以木结构承重、体型的变化,特别是高度方向的交化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宋代建筑,明显有了突破,这使得建筑空间的形式变得丰富。A水平方向上的变换方式之一是改变开间与进深的数量,如开间为3、5、7、9,进深4、6、8架椽,甚至12架椽。有些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或凸字形,实际也是开间、进深有改变。方式之二是减柱或移柱,减柱是抽掉空间内的某些柱子。移柱是将某些柱子向前或向后移动。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也是为了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方式之三是在内部设置扇面墙,用以划分空间或形成主景的背景。在宫殿和佛寺中最常见。B垂直方向上的变换中国传统建筑中,多层与高层建筑较少。宋辽金时,阁楼、塔相对较多。于是人们在垂直方向上变换空间,以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和创造此前少有的环境。如在供奉高大佛像的楼阁中,往往将佛像置于高达2或3层的高大空间,再围绕佛像逐层设置勾栏,作为人们瞻仰佛像的地方,进刚在佛像的顶部设藻井,以突出佛像所在的位置。第三节装饰与装修1顶棚宋辽金时,很多大殿等建筑不做吊顶,而梁架外露,《营造法式》中,成为“彻上露明造”。做吊顶者,称为天花。天花有2种形式:平闇和平棊。平闇以方木条组成方格网,再在上面加盖板,板子不施彩画。平棊,也叫平棋,以间广和步架为准,四周做埕枋,上钉背板,大致如棋盘。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内部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景藻井多用在佛殿或宫室,用顶部的构件架构并装饰。宋代藻井多为”斗八“,即方形的四角抹斜,成八角,再在上面支架八楞,收成八角攒尖。辽独乐寺观音阁上层藻井和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5层藻井是现存最造斗八藻井实例。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当心间内柱及藻井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藻井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天花藻井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藻井保国寺,位于宁波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距市区15公里,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保国寺名闻遐迩,是以其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而令人叹为观止。保国寺最初由山门、天王殿等建筑组成。现存大雄宝殿(或称无梁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其结构独特,气势恢宏。清康熙二十三年增建了四周重檐,成为重檐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