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为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精神,抓住我县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规划依据(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三)《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四)《绵阳市地震灾后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恢复重建规划》(五)《平武县农业灾后重建规划》(六)《中共绵阳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搞好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的通知》(绵农工办〔2009〕27号)二、规划背景(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农业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土地集中向规模化经营发展,-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四项特色产业和畜牧、中蜂、蚕桑、魔芋、蔬菜(含马铃薯)五项传统产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1.93万亩,农业总产值8.7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7%,农民人均纯收入3071元。1.茶叶平武县是“四川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2007年茶园面积10.2万亩,投产茶园6.4万亩,其中获有机茶认证基地500亩。品种主要为苔子茶、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名山131等优良品种,茶叶常年社会产量2540吨,其中,优质茶年产量500吨左右,茶叶总产值6125万元,茶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8%左右。主要生产蒸青、炒青等名优绿茶、花茶和边茶,产品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全县现有大型精制加工厂1个,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1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企业从业人员400余人。有“平武绿茶”国家工商注册证明商标1个,有2个茶叶交易市场,27个茶叶加工点,7个流动收购网点,县级茶叶协会1个,乡村茶叶专业合作社8个,入社农户3100户。全县植茶农户2.7万户,茶农人均种茶收入300余元。茶业已成为清漪江流域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柱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核桃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核桃树270万株,折合面积-3-12万亩,其中,挂果树160万株,年产核桃(干果)1600多吨,年产值1800万元,主要以鲜食和干果上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1家(平武县南坝南江食品有限公司[待重建]),核桃专合组织5个,会员超过2000户。3.中药材根据平武中药材资源普查,全县有药材资源1500余种,种质资源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有天麻、虫草、重楼、川贝、大黄等道地药材20余种,是中药材资源富集地区,中药材蕴藏量1000多万公斤,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是四川省十大中药材基地县之一。截止2008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0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面积16.5万亩,草本药材面积2.1万亩,乌梅栽植面积1.4万亩。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药材专合组织7个,野生药材人工驯化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区5个。2008年,中药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营销中药材3200余吨,销售收入达2500余万元。平武道地中药材生产已成为我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4.纤维林2008年,县林业局依据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按技术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对以人工林为主的重点林区的乡、镇和国有单位进行了工业原料林(纤维林)认定,纳入认证的共27个单位(25个乡、镇,2个国有单位),全县规划认定工业原料林(纤维林)25197.0公顷(37.8万亩),立木蓄-4-积量1975079.0立方米,其中:集体与个人立木蓄积量1829468.0立方米;国有单位立木蓄积量145611.0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桉树、杨树、马尾松、杉木、柳杉、桦木、青杠、桤木等。我县工业原料林(纤维林)规划认定涉及9镇16乡(水晶镇、虎牙乡、黄羊乡、阔达乡、大桥镇、土城乡、旧堡乡、泗耳乡、龙安镇、古城镇、水田乡、高村乡、坝子乡、南坝镇、水观乡、响岩镇、锁江乡、大印镇、徐塘乡、豆叩镇、平南乡、平通镇、白马乡、木座乡、木皮乡)和两个国有单位(平武县龙门山林场、平武县林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二)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畜牧畜牧业是平武传统支柱产业,2007年末,全县生猪出栏20.18万头,牛出栏1.5万头,羊出栏6万只,家禽出栏120万只,兔出栏0.8万只,养蜂4万箱;肉类总产量2.0763万吨,禽蛋0.2206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年人均牧业增收80元;2008年5.12地震,平武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全县猪、牛、羊、禽、兔出栏分别为14.27万头、0.8836万头、3.58万只、64.85万只和0.4万只,分别比灾前减少29.3%、41.1%、40.3%、46%、50%。肉类产量1.2498万吨、禽蛋产量0.0897万吨,比灾前减少39.8%和59.3%。牧业产值达2.1亿元,比灾前减少38.2%。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1.8%,畜牧业纯收入占农民家庭纯收入比重近40%。2009年,猪、牛、羊、禽、兔出栏分别为17.7-5-万头、0.96万头、3.9万只、70.95万只和0.41万只。各项目标任务接近灾前指标。2.中蜂平武素有养蜂的传统习惯,具备基本的养蜂技术。截止2008年底,我县饲养中蜂量位居全省第一,已有养蜂农户3800户,养蜂40000多箱,养殖方式主要以传统“棒棒巢”为主,年产蜂蜜2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饲养规模在30箱以上的有120多户,100箱以上的10余户。特别是边缘山区的几个民族乡饲养中蜂的数量更多,仅火溪河流域白马、木座、木皮三个民族乡中蜂养殖数量就达10000群,大多数饲养都在20群以上,最多的达200多群,有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发挥蜂养殖区域优势,可以将平武做成全省乃甚全国最大的特种蜜生产和养蜂基地县3.蚕桑平武气候条件适宜蚕桑生产发展,蚕茧产量高、茧丝长、解舒率高。全县适宜栽桑面积可达30万亩,现有桑园面积7.5万亩,占适宜面积25%,主要分布在龙安、古城、南坝、阔达等十余乡镇,174个村,蚕农1万余户,年养蚕1200张,产茧7200担,蚕农茧款收入720万元。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年加工缫丝150吨,织绸150万米,实现产值6900万元。目前,全县成立了平武县蚕桑技术协会1个。蚕茧生产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全县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蚕-6-桑产业格局。4.魔芋全县常年魔芋种植面积1.65万亩,年产量16000吨,总产值3800万元;魔芋加工企业1家,年产魔芋精粉150吨,年产值600万元,带动农户2.0万户,企业从业人员80余人。促进了农村魔芋种植,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格局,拓展了国内外销售市场,增加了农民魔芋种植收入。5.蔬菜(含马铃薯)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14万亩,产量达11.56万吨,产值达6200万元。现有野生蔬菜加工企业一家,年加工生产各类山野菜千余吨。各类蔬菜专合组织7家,入社农户2500多户。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绵阳、成都、重庆等市场。(1)反季节蔬菜平武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2007年以来,重点发展了以白马、虎牙、水晶、黄羊、木座、平通等乡镇为主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及龙安、高村、古城等春提前栽培蔬菜基地共1.5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30000多吨,主要品种为各种叶菜类、韩国白萝卜系列、蒜薹和蒜苗、南瓜、晚秋洋芋等,其产品在三台、绵阳、成-7-都等周边较大的县市区供不应求。(2)大棚蔬菜我县的蔬菜大棚起建于2007年,系采用钢架水泥结构而成,坚固耐用、便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龙安、古城、高村、坝子、响岩等乡镇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3)山野菜我县的野生蔬菜有100多种,他们主要分布于田坎、路旁、溪沟边及荒山荒坡或林地。虽然部分野生菜(如:蕨菜、山核桃须、鹿耳韭、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目前,我县仅有的两家加工厂,也只能对其原始产品进行简单的粗加工。(4)食用菌全县有菌类资源25种,可食用珍贵菌类有木耳、香菌、松茸、猴头菇、羊肚菌、牛肝菌等十多种,常年人工种植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类0.2万袋,黑木耳300万棒。木耳、香菌产量分别达到60、30余万公斤。(5)马铃薯平武出产的马铃薯品质好、味道佳、无污染,是人们所喜爱的绿色健康食品。全县年种植面积7万多亩,其中,有种薯繁育基地2万亩和高产示范基地0.5万亩,常年社会产量7万吨。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打造,它已成为我县大宗农产品。(三)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8-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2.市场容量扩大,农业发展空间加大3.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4.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平武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等特色产业。畜牧、中蜂、蚕桑、魔芋、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灾后重建交通的恢复,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5.灾后重建面临重大机遇5.12特大地震,使我县农业遭受重创,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国家和河北省为我县投入了大量的重建资金,加上灾后农村产业重建的需要,给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四)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9-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二是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三是重灾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完全损毁,恢复重建到震前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加工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很多还处于手工作坊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村集贸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全,专业批发市场少,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信息不灵,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生产尚未走出“少了就赶、多了就砍”的怪圈。3.农业投入仍然不足4.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10-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开发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提升“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四大特色产业和巩固发展“畜牧、中蜂、蚕桑、魔芋、蔬菜(含马铃薯)五大传统产业为重点,以“一基五化”为路径,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