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滩涂贝类增养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滩涂贝类增养殖1、浅海与滩涂:从潮下带开始到10米等深线以内的区域称浅海,潮间带以内的区域称滩涂。2、滩涂贝类:文蛤、青蛤、蛤仔(杂色蛤?)、日本镜蛤、中国蛤蜊、四角蛤蜊、缢蛏、竹蛏等;浅海贝类:毛蚶、泥蚶、魁蚶、江瑶等。青蛤-四角蛤蜊-文蛤-蛤仔-中国蛤蜊-毛蚶-魁蚶-紫石房蛤-江珧.我国浅海面积73400Km2(734万公顷),滩涂19660Km2(196.6万公顷),合计93060Km2(930.6万公顷),目前已利用的滩涂面积67.5万公顷(34.3%),浅海面积72.1万公顷(10%)。滩涂与滩涂贝类我国水产养殖的基本状况1、各类水产品产量我国水产品总产量5101.65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三分之二,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占总产量的67%,捕捞产量1708.4万吨,占33%;海产品产量2838.08万吨,占总产量的56%,淡水2263.57万吨,占44%;海产品中,海洋捕捞产量1453.29万吨,占总量的51%,以鱼类为主,带鱼产量最高,128.46万吨,占13%,鳀104万吨,占10.68%;海水养殖总产量1384.78万吨,占49%;鱼类65.89万吨,甲壳类82.85万吨,贝类1067.54万吨,占78%,藻类151.13万吨;滩涂贝类占贝类产量的40%,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8%。海水养殖产量各部分构成贝类78%甲壳类6%鱼类5%海蜇0.4%海参0.47%藻类11%海胆0.05%海水养殖鱼类产量构成19%8%10%4%3%9%15%4%16%12%鲈鱼石斑鱼美国红鱼军曹鱼魳鱼鲷鱼大黄鱼河鲀鲆鲽甲壳类产量构成53%10%7%5%10%15%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青蟹贝类不同种类的产量牡蛎40%蛤29%蛏7%扇贝11%贻贝8%蚶3%螺2%鲍0.16%江瑶0%第一节蛤仔增养殖一、蛤仔的分类、形态和构造(一)分类属双壳纲(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缀锦蛤亚科、蛤仔属。蛤仔贝壳形态变化很大,壳色和壳面花纹极为丰富,表现出复杂的多态性。早期分类学家曾根据壳色和壳面花纹把这一种订为Tapes属下的denticulata、indica、violascens、japonica、semidecussata、bifurcata和philippinarum等7个种。菲律宾蛤仔杂色蛤仔放射肋放射肋隆起,细密,数目约90-100条放射肋较平,数目约50-70条水管基部愈合,只在末端小部分分离从基部完全分离主齿2个3个分布和产量天然产量很高,南北都有分布天然产量低,只分布在平潭以南(二)形态1、蛤仔与杂色蛤仔的区别蛤仔属我国常见的有2种,即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enarum(又称蛤仔,俗称沙蚬子、蚬子、花蛤)和杂色蛤仔R.variegata。据庄启谦(2001),蛤仔放射肋数目约为90-100条。但根据张跃环对大连石河群体的观察,该群体蛤仔其它形态特征均符合对蛤仔的描述,但放射肋数目为43-130条,且放射肋数目在群体中呈连续分布。三个问题:1)放射肋是否可以作为区分依据;2)二者是否为同一个种;3)分子生物学证据。有关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2、壳型变化蛤仔形态变化很大,不仅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差异,而且还存在同一海区垂直水平的差异,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壳型也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1)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莆田大连东京壳长:壳高:壳宽2.49a:1.63a:11.96b:1.42b:11.88b:1.39b:1盾面:小月面1.63a:11.89b:11.72c:12)不同环境中壳型变化福建平潭大连潮上带1.78:1.39:11.89:1.39:1潮下带2.15:1.46:12.36:1.67:1在相同海区的同一区域,因水深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蛤仔在壳型上有所不同。生活在潮间带上部,尤其是在粗沙、小砾石滩的蛤仔,贝壳高而短,放射肋粗;生活在潮间带下部,特别是在潮下带泥沙底质的蛤仔,贝壳较扁,高度相对较小,壳长较大。3)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壳型变化在蛤仔生活史中,其壳型随着生长发育而变化。浮游期,随着幼虫生长,其壳型由长变圆,壳高与壳长的比值由小变大,由初孵D形幼虫的0.77变为下潜前的0.92以上。达到变态规格时壳高与壳长的比值达最大,为0.98±0.03,以后随着生长该比值逐渐下降,到成体时达到最小,大连蛤仔为0.68,莆田蛤仔0.67。3、蛤仔的壳色在贝类中是最丰富的,又似乎杂乱无章。背景颜色(白蛤、黑蛤、红色蛤仔)放射条带(两道红、两道白)壳面花纹(斑马蛤、波纹蛤)对称性对称与不对称(白蛤)1)不同壳色蛤仔所占比例(%)2)壳色是可遗传的:斑马蛤、红蛤(海洋红)、两道红、白蛤和黑蛤子代100%保留了亲本的壳色特征,从杂交结果来看,子代具备亲本双方的壳色。说明壳色可以稳定遗传。3)不同壳色蛤仔生长、存活存在差异研究表明:白蛤、两道红、红蛤生长快,其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9.16%、14.71%、8.15%;鲜重分别提高了81.03%、55.48%、30.49%;斑马蛤、黑蛤存活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倍、3倍。斑马蛤白蛤红蛤两道红大连0.2016.20.400莆田0.243.80.430.4-0.52007年:7种壳色F2代相对产量:斑马蛤(678.63±56.80%)>黒蛤(554.88±69.42%)>红蛤(527.23±76.21%)>白蛤(475.97±90.25%)>波纹蛤(405.90±55.19%)>两道白(224.89±47.85%)>两道红(178.50±34.50%)>对照(100.00±22.10%)(二)不同壳色蛤仔的杂交斑马蛤F1×红蛤F1获得了红斑马蛤斑马蛤×白蛤杂交获得了白斑马蛤斑马蛤×黑蛤获得了黑斑马蛤白色蛤仔黑蛤红蛤两道红两道白斑马蛤波纹蛤自然群体(二)不同壳色的定向选育1、2002年(大连群体)BackBack(三)内部构造1.前闭壳肌;2.口;3胃;4.肝脏;5.生殖腺;6.心脏;7.肾脏;8.直肠;9.后闭壳肌;10.出水管;11.足;12.唇瓣;13.肠;14.外套膜边缘;15.外套膜;16.肛门;17.入水管二、蛤仔的生态(一)水平分布蛤仔原产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北起颚霍次克海、萨哈林岛,南到印度、印度尼西亚。俄、日、朝鲜、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上世纪30年代随太平洋牡蛎引种被偶然从日本引到北美西海岸,上世纪70-80年代出于商业目的又陆续被引到法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意大利、挪威、澳大利亚等地(Gosling,2002)。目前蛤仔已成为北美第二重要的商业性养殖双壳类,在欧洲市场重要性也日益提高。我国海南岛没有自然分布。(二)栖息环境1、水深:主要分布在中低潮区。在潮下带,蛤仔在2-10m左右水深均有分布,随着水深增加,密度降低,最深30m。2、埋栖深度:倒立埋栖于泥砂中。埋栖深度随季节和个体大小而异,在潮间带的幼苗潜入深度一般在3-7cm,成蛤潜入深度15cm左右。冬春季个体大的潜居较深;秋季产卵后及小个体的潜居较浅。在黄、渤海北部,冬季较冷,在蛤仔密集地带,尤其是底质较硬的滩涂上,可形成几个分布层,个别个体大的蛤仔下潜深度可达50cm。3、底质:以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数量最多。4、适温:不同地理群体和不同规格不同。温幅:-2-43℃,适温5-35℃,最适18-30℃。幼虫30℃。5、耐干露能力:实验表明,在室温11-14℃条件下,壳长为2.2、3.1、4.1、5.0、6.2、7.1、8.1、12.2和13.4mm的蛤仔稚贝100%存活的耐干露时间分别为3、9、11、13、17、20、29、34和40h,壳长为3.1、4.1、5.0、8.1、12.2mm稚贝全部死亡的干露时间分别为15、16.5、18、40和48h;在室温19-21℃条件下,壳长为3.8、5.8和12.0mm的稚贝100%存活的耐干露时间分别为6、16、23、和38h,壳长为2.8、3.8、9.0和10.2mm的稚贝全部死亡的干露时间分别为12、15、40、和40h6、对盐度适应:1)耐淡水浸泡能力在15±1.0℃条件下,平均壳长2.5±0.2、4.1±0.1、4.8±0.2、6.5±0.4、8.2±0.4、9.5±0.3、12.0±0.5、13.6±0.5mm的蛤仔100%存活最长耐淡水浸泡时间分别为26、46、50、76、98、92、80和60h;在20±1.0℃条件下,平均壳长2.5±0.1、4.0±0.1、4.8±0.2、6.1±0.3、7.8±0.4、9.4±0.4、12.4±0.4、15.0±0.8mm的蛤仔100%存活最长耐淡水浸泡时间分别为12、36、40、64、72、66、64和30h;全部死亡所需时间分别为30、48、68、72、80、75、72和40h。生长存活的最适盐度25。2)盐度与生长发育:盐度在27时幼体的成活率最高。幼虫变态的适宜盐度在20.5-33.5之间,幼虫变态的盐度下限为7.5左右,而上限则在于40.0-46.5之间。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14.0-33.5,最适盐度是20.5左右。生长的盐度下限和上限分别为7.5和40.0左右。7、食性和饵料8、灾、敌害1)洪水:一周以上2)风暴潮:3)冰冻:大鹿岛4)敌害生物9、经济价值:蛤仔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属于广温、广盐性贝类,我国宜养面积广大。蛤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含软体蛋白7.4%,无机盐类2.9%,体内的糖胺聚糖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我国是世界蛤仔养殖大国,目前年产量约300多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5%,约占我国海水养殖贝类总产量的30%,滩涂贝类总产量的80%。蛤仔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底质泥砂中,以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为食,食物链短,生态效率高,为海洋“食草动物”;由于对藻类的滤食和对有机腐屑的清除作用,底质环境得到改良,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降低,滩涂生态平衡重新恢复,因此,蛤仔养殖对环境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属于环境友好型养殖。三、蛤仔的苗种生产(一)蛤仔的繁殖1、性比蛤仔为雌雄异体,但外观不好区分。据观察,7月份莆田二龄蛤仔性比♂/♀为319/220,约等于3:2,大连蛤仔为351:209,也大约等于3:2。也就是说无论莆田群体还是大连群体雄性均多于雌性。但据齐秋贞(1988),福建蛤仔雌性多于雄性,Linda(2006)对爱尔兰东北海区蛤仔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为1:1.15)。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海况有关。雌雄同体0.1%。2、性成熟年龄、寿命及生物学最小型蛤仔一龄即可性成熟,此后每年都能繁殖不受年龄限制。据记载,蛤仔最大壳长达70mm,寿命为8-9年。生物学最小型指性成熟时的最小规格。自然条件下蛤仔的生物学最小型未见报道,据观察,室内网袋吊养的蛤仔生物学最小型为5mm。3、繁殖季节与繁殖方式据有关资料,大连近海蛤仔有一个繁殖季节(刘永峰等,1979),为6-7月;福建也有一个繁殖季节,为9-11月(齐秋贞,1987)。但据作者观察,大连蛤仔一年有两个繁殖季节,分别为6-7月和9月,并且5月底人工催产即可产卵,日本和韩国的蛤仔也有两个繁殖期。虽然福建蛤仔繁殖期为9-11月,但2003年4月4日将福建莆田蛤仔移到庄河室内,亲贝经25d促熟于5月1日、5月5日分别第一次自然产卵,5月18日第二次产卵;2004年4月23日,将福建厦门海区二龄蛤仔3000千克移入庄河室内(当时厦门海区水温21℃,庄河室内水温15-17℃),4月25日开始产卵。多次产卵。4、产卵量产卵量的多少,不仅与贝类的年龄及个体大小有关,还跟贝类营养状况有关,不同地理群体也存在差异。一龄蛤仔的一次产卵量30-40万,二龄蛤仔的产卵量在40-80万,三龄蛤仔的产卵量80-200万,个别大个体的首次产卵量可达500万。莆田群体二龄蛤仔第一次最高产卵量可达104万,大连群体二龄蛤仔最高产卵量可达65万。5、性腺发育分期大连群体蛤仔性腺发育可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

1 / 1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