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修改版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3、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5、中国对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6.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8、生态自然观的三大规律有哪些?9、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10,归纳和演绎的关系11.思维的批判性12.科学机遇13.观察,实验和理论的关系14.科学实验室15.绿色设计方法16、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17、库恩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一.什么是自然辩论法?1.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2.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3.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人通过科技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4.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总的来说,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恩格斯于1873~1883年写作的《自然辩证法》手稿是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标志。二.什么是自然观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过程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2.朴素唯物自然观:基本思想:(1)万物本原(2)宇宙起源与演化(3)“自然”的涵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主要观点:(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东西;(2)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初五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3)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基本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没有在细节方面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2)思辨性和臆测性:通过猜测和幻想填补认识自然界的知识空白;(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对自然界的描述和解释只限定于一定范围,在认识人类社会时,还夹杂着神秘主义因素。缺点:1)不彻底的坚持唯物主义: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不能科学的解释自然界: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3)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只讨论世界本原,未讨论人生、幸福等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1)把人从神的框架下解救出来;(2)可以通过研究自然界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界。3.机械唯物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物质基础: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2)实践基础:钟表、望远镜和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实验科学和数学的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由不可再分的物质构成;(2)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不变性;(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过程可以用数学方程式表示;(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5)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机械性:把自然界的所有运动都看成是机械运动;(2)不彻底性:既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认为物质运动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3)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羁绊,传承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2)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提倡理性和科学精神,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总的来说(1)天地演化研究: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2)地质学领域:渐变论(3)物理学领域: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4)生物学领域: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5)化学领域:人工尿素,元素周期表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是:(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4)用辩证思维方法认识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实践性:实践对认识自然界起到决定性作用;(2)历史性: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3)辩证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4)批判性:对机械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固有缺陷。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主张自然史是社会史的基础,实践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相统一的结合点。3)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辩证思维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5)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5.系统自然观什么是系统?定义: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本质特征:整体性: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开放性: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动态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层次性: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但一方面,这一系统又只是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要素(套箱)主要观点:(1)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2)系统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3)自然界的演化不可逆(4)自然界以“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方式循环发展。基本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和广义性系统自然观的作用和意义: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内部时间概念;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方式,整体思维、开放思维、非线性思维.开放性: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动态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层次性: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但一方面,这一系统又只是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要素(套箱)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1)开放性: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2)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非线性作用:一个轻微的扰动都可能被系统响应、放大而波及整个系统,从而迫使系统向着新的结构演化。4)涨落: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6.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2)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皆来自于天然自然界,并不断演化;3)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人工自然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演化。人工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2)能动性: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3)价值性:人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人改造自然的目的性人工自然观的作用:1)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2)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有助于我们更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人类对应用科学技术后果的批判性反思,并由此转向生态自然观。7.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3)基于生态理念,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4)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1)闭路循环规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作用:通过该循环,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2)反馈调控规律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够不断转化再生,实现闭路循环,得到高效利用,要归功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反馈: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调控: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那便是生态系统见诸形体的和谐状态,具体表现在:(1)恰当的要素比例;(2)稳定的层次结构;(3)和美的外在形式;(4)绵延的生机活力;(5)精致的系统耦合生态自然观的作用和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8.三大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为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2)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