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以没有信仰——《圣经的故事》读后感去图书馆借书看,没想着一定要借哪一本,随手一翻,却恰恰是房龙的《圣经的故事》,以前只是听过基督教创世纪的小故事,从未接触过圣经以及圣经的相关读物。就站在书架前看了几页,还是挺吸引人的,对犹太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到敬佩啊,同时作者房龙这种朴实鲜活的讲故事式的手法也符合我的阅读兴味。于是便愉快地借回去看了。每天睡前看一点,还真是不能一次看太多,一是书看的时间长了就看得不细致,二是繁杂的旧约,就是一部无章法的犹太家谱,实在难以深入。仅仅当西方神话来看还是可以的,若是要写写评论心得,恐怕我这个非基督徒只能从圣经教给我的精神来谈一谈了。其实看圣经的故事之前,我一直有疑问。而今眼目下,世界上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教徒有21亿人之多,几乎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信仰基督教的,那么多的国家领袖、历史伟人、科学巨匠、亿万富豪都信仰基督教,这是为什么呢?圣经的故事可以说是西方的神话传说,跟我们的女娲补天,西游记是差不多的,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可能有原型,但大部分都是后来的劳动人民,教徒添加的,真实性是不高的。比如说,世界历史中介绍在罗马帝国处于和平年代的公元前4世纪,耶稣诞生了,并且当时罗马发达的道路还四处传播耶稣诞生的消息。罗马人怎么可能传播一个普通的小孩出生的消息呢;玛丽亚未授而孕的故事在现实中这怎么可能?假若是假的,怎么圣经中出现了与西亚、欧洲、北非等区域的民族有关的故事,比如雅各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闪是闪米特人的祖先等等,而那些区域的民族也有证据证明他们自己是这些人的后代(出土文物什么之类的……)。从真实性来看圣经并不那么值得推崇,再看看其中的一些故事,也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东西。比如,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耻有欲望吗?如果没有撒旦的诱惑,他们是会继续在伊甸园快乐生活吗?除了无忧无虑还有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饿了要吃东西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吗?欲望和欲望之间还有区别吗?为什么它就是罪?上帝不忍看见人们互相残杀的罪,于是决定重建人界,只有诺亚一家获救,人类互相残杀最差的结局也无非是全部的毁灭,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几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这是何种的残忍?人们造通天巴比伦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华的家园,上帝担心人们再犯罪,遂让人们语言不通因此不再团结不能再继续造塔,人想参观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窥人的隐私就是照顾?当然了,这是从现在人的角度理性的思考,也许在那个科学还未出现,生存及其艰难的时间段,在地球上的人类还没有现在的千万分之一的时候,对上帝的崇拜和信仰就是那么简胆儿坚定的。带着这些疑问,后来的阅读我不再注重故事的本身,而是去关注一下故事所彰显的深意。我看到了犹太民族的兴旺与衰落,看到了上帝的怜爱,看到了生命的实质和态度,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圣经何以另那么多人奉为心灵圣物。因为圣经并不是描述上帝的书,也不是一部试图让你相信世间上真的存在上帝的书,它更大的作用是对心灵的一次荡涤一次洗礼,然后让你知道人活着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有一个上帝在心里,无所谓这个上帝是不是人们常常称呼的那个上帝,也无所谓这个上帝是否真实存在。所以我上面提到的问题也就不重要了。简述旧约的主要内容,就会清晰地看见其教义所在。犹太人始终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他们曾经在埃及做过努力,但是在摩西和约书亚的带领下找到了上帝应许之地。他们曾经多次背离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们遭到了惩罚,他们失去了国家。耶和华神一次次的告诉他们背离信仰的下场,只有那些始终坚持相信耶和华的人才能得到好运。圣殿不断遭到毁灭又建立起来可是越来越少的人沉迷在舒适的生活,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回到耶路撒冷,越来越少的去敬拜他们唯一的神,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信仰异教的神。于是他们的国家被征服,他们开始了流放。事实上,读圣经并不意味着信教乃至信上帝。因为宗教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让人相信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通过超自然力量的象征让人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安逸,曾经有个小资的同学说她每天睡前看圣经然后心灵特别宁静,这完全可能的,这种宁静就是宗教想要带给人们的,尤其是宣扬人人平等人人仁爱的基督教。相比于宗教经典,圣经更应该被当成文学著作,这是我认为读圣经应当抱有的态度。你不一定要信宗教,但你必须要有信仰。找到一个生活的信仰或者生活的目标很迫切,这会让生活很有意义,否则在回头看的时候,剩下的可能只有后悔。我不记得是谁说过,文学就是我的宗教。同样的,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宗教,在那个宗教里,信仰就是万能的上帝。给自己找一个上帝吧,放在心里,相信它,遵循它的教导,然后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