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经济领域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计划与市场等方面的矛盾;政治领域有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等方面的矛盾;文化领域有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之间、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之间等方面的矛盾;社会领域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方面的矛盾。一切社会领域都充满了矛盾。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之始终,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社会过程和阶段不同,只是矛盾的类型、性质和具体情形的不同,并非矛盾有无的不同。不仅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都存在矛盾。所谓无差别、无矛盾境界,只是人们的一种唤醒。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毛泽东说:“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1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既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之始终,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请一同学回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迷”的总开关。(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找到矛盾”的说法,是辩证法不彻底的说法。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只是同旧社会相比,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罢了。自觉认识和自觉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改革正是以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请一同学回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社会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指各种社会矛盾的双方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它不是以排斥矛盾为前提,相反,恰恰是以承认矛盾为前提,以正确解决矛盾为基础。把和谐与矛盾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和谐状态就是无矛盾状态,这样追求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只能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例如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矛盾;经济学研究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投入与产出、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矛盾。如果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域,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几个大的过程,每一过程的根本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它规定了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每一社会过程又经历若干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上虽然根本矛盾没有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有些激化了,有些暂时或局部地解决或缓和了,有些新矛盾又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不重视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同样不能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在社会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可请一同学回答相关知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每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次要作用,但也会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事物的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研究方法,既要防止“一点论”,也要防止不分主次的“均衡论”。(写文章也是如此)(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社会生活中复杂多样的矛盾,按其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区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表现为激烈的冲突,通常只能采取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而非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往往不表现为激烈的冲突,通常是通过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主要是通过专政的方法去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则应视具体情况,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的方法、利益调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等去解决。三、利益分析与阶级阶层分析方法(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是一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矛盾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4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求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的途径,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利益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利益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局部利益矛盾、暂时利益矛盾仍然存在,利益关系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利益分析方法仍然是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5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求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由其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倾向,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再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5《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阶级分析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7。(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阶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相关标准划分成的社会群体。如《共产党宣言》所说,“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8。其二,是指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如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而区分的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生方式、从业范围接近,会产生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由于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存在差别,因而也会产生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重视阶级分析,还应当重视阶层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方法,要求科学地分析各阶层的形成过程,分析各阶层的经济地位、思想状况、政治主张、利益诉求,分析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力量对比及其变动趋势,分析社会阶层的现状、历史及其社会影响,寻求有效化解各阶层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途径和方法。阶层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社会阶层中的利益分析,是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具体运用。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是互补的关系。在有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只有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观察和正确认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现状,为认识各类社会现象、解决各类社会矛盾提供必要的基础。利益分析、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都是研究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四)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分配关系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和复杂的相应变化。1、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现状。同改革开放前相比,工人阶级队伍在有所扩大的同时,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乡镇企业职工的数量超过了国有企业职工。1978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为745l万,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为2048万,乡镇企业职工为2827万,分别占当年全社会从业人员(40152万)的比重为18.56%、5.1%和5.65%。1994年,乡镇企业职工发展至12017万,国有经济单位职工达到11214万,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为3285万,分别占同年全社会从业人员(61470万)的比重为19.55%、18.24%、5.34%(见《中国统计年鉴1995》)。二是在城乡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职工数量已相当可观。据农业部统计,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