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3、研究地球的历史;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地质现象;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第二章矿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矿物都属于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有序排列)的固体。晶质矿物:是内部质点有序排列的固体矿物。非晶质矿物:是内部质点无序排列的固体矿物。晶体结构:因晶体内部质点呈有序排列而具有的格子结构称为晶体结构。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这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矿物的主要鉴别特征:1、矿物的形态:矿物单体形态、矿物集合体形态;2、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3、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4、矿物的密度、磁性等。集合体:矿物晶粒的聚合体称为集合体。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放射能力。颜色: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截作用的强度。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沿一定方向发生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劈理:变形岩石中能使岩石易于沿一定方向劈开成无数薄片的面状构造。线理:在岩石标本和露头规模的小尺度的透入性的线状构造。硅酸盐矿物: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盐类矿物,其结构中一个的周围都有四个氧,形状似四面体,称为硅氧四面体。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它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它是岩浆冷凝形成,是岩浆作用的最终产物。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称为岩浆。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喷出作用,又称火山作用。岩浆的类型:(一般根据岩浆的sio2含量,对岩浆进行分类。)1.超基性岩浆中sio2含量45%,常在30%-40%之间;代表性的超基性熔岩称为科马提岩;2.基性岩浆又称为玄武岩浆,其中sio2含量为45%-52%;3.中性岩浆又称安山岩浆,其中sio2含量为52%-65%;4.酸性岩浆又称为花岗岩浆,其中sio2含量65%。火山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火山锥体因失去支撑会发生崩塌和陷落;同时,后续的喷发活动可将原有火山锥的上部炸毁,结果均能造成比原有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为破火山口;洼地常积水成湖,称为火山口湖。世界火山的分布:1.环太平洋火山带;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3.洋基火山带4.红海沿岸与东非山带。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称为侵入作用。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侵入岩是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三度空间的实体,故又称侵入体。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围岩。同化作用: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称为同化作用。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称为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这种作用称结晶分异作用。鲍温反应系列: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照两个系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系列,另一个是不连续系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它们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火山岩基本矿物:长英质矿物(浅色矿物)和铁镁质矿物(暗色矿物)构成火山岩基本矿物。伟晶岩:矿物晶体粗大且晶形较完好的长英质火成岩称为伟晶岩。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即产状,指其形状、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包括岩墙(岩脉)、岩床、岩盆、岩盖、岩基。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火成岩的结构。根据矿物晶粒的大小,火成岩的结构可分为粗粒、中粒、细粒;这些结构用肉眼均可以识别,统称为显晶质结构;用肉眼难以识别者称为隐晶质结构。火成岩的构造:是指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有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层状构造。火成岩的主要类型(火成岩的鉴定方法):不同火成岩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矿物成分、不同矿物的相对含量、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方面,控制上述差别的基本因素则是岩浆的成分及冷凝环境;根据火成岩的sio2的含量可以把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根据岩浆的冷凝环境火成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可分为深成侵入岩和浅成侵入岩。火成岩的肉眼命名主要是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与构造。岩浆的形成: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以及来自地幔顶部的一部分物质是形成各类岩浆的物质来源;高温是使岩石融化的基本因素,当温度达到600度时有少许物质从岩石中熔出,800度时产生酸性成分的熔融物,1300-1350时产生中性成分的熔融物,1400度且样品成分符合要求时可产生基性成分的熔融物;压力和水分的含量对岩石熔融有很大的控制意义,压力是阻碍岩石融化的因素,压力增大能提高岩石熔点,压力降低,能降低岩石熔点,岩石熔化是如有足够的水分参加,就能够降低岩石熔点,起到与压力相反的作用。分熔(部分熔融):岩石熔化的过程如同岩浆结晶的过程一样是有“分异”的,也就是分级进行的,同一种岩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熔出不同成分的熔融体,易熔成分现融化,温度升高到相当程度时,岩石完全熔化,且熔融成分从酸性向基性逐渐发展,这种分级熔化的现象称为分熔,它是岩石熔化过程的重要特征。大地热流(热流):地球内部是热的,内热外流称为大地热流(热流)。常温带:地下一定深度上,温度常年不变,其温度与当地年平均气温一致,此深度称为常温带。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常温层一下的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加的度数称为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地下达到一定深度后,地温梯度减小;深度增加伴随着压力增加,而压力增加岩石难于熔化,但岩石在高压下其导热能力增加。地幔中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岩浆层。地热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对于岩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也是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空间分布均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热成因:解释地热的成因有重力分异说和放射热说;重力分异认为地球由冷的星际物质相互吸引聚集而成;放射热说认为地球的内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的研究意义: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面积的7.9%,它主要分布在地壳表层,在表层的三大类岩石中,它的面积占75%,是最常见的岩石;沉积岩中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许多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外力地质作用:固体地球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所包围,外力地质作用是由构成这三圈的大气、水、生物与构成地壳的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科里奥利效应:北半球上一切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均向右偏,南半球的均向左偏,称为科里奥利效应,它对大气的运动方向(流水的运动也相同)发生重要影响。大气圈的重要地质意义:1.大气中的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2.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3.由于大气圈的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4.风的作用。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1.风化作用;2.剥蚀作用;3.搬运作用;4.沉积作用;5.固结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以及矿物生长作用。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磨圆度(圆度):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圆度)。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沉积岩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碎屑机构和非碎屑结构。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主要有层理、递变层理、波痕、泥裂、缝合线、结核、印模(识别岩层层序是否正确)。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结构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没有足够的时间,变质作用不会发生或不明显。变质与岩浆作用异同:岩石变质基本上未发生熔融,原岩未失去整体性,如果原岩受热全面熔融变为岩浆然后与岩浆冷凝结晶成岩,这种新岩石就是火成岩,从原岩是否遭受熔融这一角度看,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如果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很高,达到岩石在该压力下的熔点,那么变质作用就会转变为岩浆作用,因此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可以有发展上的联系。变质与沉积作用异同: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等因素,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与此相应,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而沉积的形成作用与大气、水、生物等外因有关,且发生在地球的表层,这是变质作用与沉积作用的基本差别沉积岩形成的固结成岩作用阶段,是在沉积物被埋藏以后发生的,这也与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和地下的一定温度有关,变质作用与固结成岩作用在受到温度、压力、的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不过后者较前者的形成温度与压力低,深度小。温度:变质作用发生150-160度至800-900度,低于这一温度属于固结成岩作用,高于这一温度属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温度的来源主要是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压力: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及定向压力。静压力: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的,它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流体压力:通过循环于岩石空隙中的流体形成的。定向压力:是作用于地壳岩石的测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且两侧的作用方向相反,它们可以在同一直线上,也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前者称为挤压力,后者称为剪压力。化学性流体:成分以H2O、CO2为主并含有其它一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是活跃的化学物质,它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