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建管5班1自然辩证法大题本文的形成依赖于刘云洲、杨柯、牛博生、徐新波等同学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如有错误,仅代表个人观点。1.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意义第一,知识和技术正成为决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从在全球市场中对产品和资本的垄断转向对知识和技术的垄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正通过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巩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通过技术的控制”曾被认为是日本在全球竞争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途径。80年代之后,美国进一步将这种“通过技术的控制”扩大到“通过知识产权的控制”。知识产权制度既是保障创新者收益的制度安排,也是维护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全球秩序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二,引进技术不等于获得了技术创新的能力,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一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外生性”的知识供给路线,即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适应和积极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国际交流,从而一更快的速度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获得必要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寻求突破点,实现自己的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民族之间不断加强的相互依赖,并没有改变国家之间竞争的实质,全球化既没有使国家、民族利益过时,也没有使各国在经济、政治上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有所缓和。相反,正变得越来越激烈。尽管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我们引进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必须注意到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创新能力差距的情况下,仅仅依赖于引进技术,不可避免地将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近年来,西方已经把对华技术控制作为扼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第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引进,轻开发”的发展模式已经对国家的持久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重设备引进轻技术引进、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研究开发的倾向。这种情况不改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长远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是要改变折中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国家创新能力。2.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③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④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3.“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类及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试作品论,并谈谈你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答:(1)责任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例如医生、科学家、工程师或统治者,由于他们掌握了知识或特殊的权力,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带来比其他人更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应负更多的伦理责任,需要有特殊的行规来约束其行为。责任一词最常用于伦理和法律时的含义是人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应该是可以答复的、可以解释说明的。如果说法律责任往往讨论行为发生以后的责任,那么伦理责任则有在行为发生前后的辐射性——前瞻性和反思性。在现代社会,人的行为选择的自由是与责任密切相关的。自由是指认识到对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责任的人的自由。“责任”正在起着比以往巨大得多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主导性规范概念和最普遍的规范概念。从哲学角度看,作为行为者的人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是责任的核心。责任观念和因果性联系在一起。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把科学放到社会的环境中,考虑科学家在社会中身份的多重性,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应该包含着伦理规范:有责任性(responsibility),即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如果人们把科学(不管是否直接由科学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归功于科学家的话,那么科学家对科学导致的其他消极后果是否应该负责?如果说很难要求科学家对应用前景尚不清楚而且不易预测的基本原理的发现的应用后果负责的话,那么对试图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业、军事或其它)的科学家(这是当代科学家中的大部分)来说,不管他们的主观动机意愿如何,都应该要求他们对其科学活动的后果作慎重的考虑。只要科学家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他们在科学应用的因果链中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他们对科学应用的后果就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当然不是全部的、直接的。“虽然他除了设计自己的实验之外并不设计任何东西,但他能为企图作恶或在应用上有明显危害的副作用的人工制品或工艺程序的设计提供基础概念。”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核战争、生物武器、与科技09建管5班2发展不无相关的生态危机等将对人类的生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迫使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再也不能漠不关心。科学家不仅有责任使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人类和平服务,他们还有责任控制自己的研究本身,当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可能对社会、人身或环境造成危害时,科学家有责任停止研究并向社会公开这一研究的潜在危机。。(3)工程师的社会责任①关于工程师对其工作的社会后果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人们的认识同样有分歧。尽管分歧不象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那么大。工程哲学家塞缪尔·佛洛曼(SamuelFlorman)认为工程师的基本职责只是把工程干好;工程师斯蒂芬·安格(StephenUnger)则主张工程师要致力于公共福利义务,并认为工程师有不断提出争议甚至拒绝承担他不赞成的项目的自由。“过去,工程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虑我们是否做了好的工作。”②工程师越来越强调,他们应当是不受特定利益集团偏见影响的、合逻辑的脑力劳动者,所以也有广泛的责任以确保技术改革最终造福人类。他们应该遵守可称之为“技术命令”的东西。“你应该只设计或帮助完成不会危害公众幸福的工程,应该警告公众反对任何不满足这种条件的工程。”③从实际情况看,工程师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所有工程技术专家的工作在更大程度上是受经营者或政治家控制,而不是由他们自己支配的。④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有以下不同层次:其一,当工程中雇主利益与公众利益,以至社会或人类的长期利益之间有冲突,工程师应首先维护谁的利益?——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义务-责任)其二,对自身工作中由于失职或有意破坏造成的后果应负什么责任?——工程师的伤害行为责任(过失-责任)其三,对由于无意的疏忽(如产品缺陷)或由于根本没有认识(如地震预报失误)而造成的影响分别应负什么责任?——工程师的个体行为责任(角色-责任)4.技术评估方法1、技术评估及其特点(1)定义:所谓技术评估,是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相关因素(如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2)特点①主要以社会宏观系统为对象;它是针对一项具体的技术系统的方案或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材料来源、投产运行的可能性、推广前景等进行综合评估。②是突出正负影响相结合的评价;③目标是社会总体效益的最佳化;④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估和研究。2、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1)标准一是技术的合理性;二是社会的合意性。(2)内容①确定合乎定义评估的问题;②阐述评估对象及其发展预测;③阐述社会环境及其发展预测;④影响因素识别、分析、评估;⑤政策分析;⑥综合评价。3、技术评估的主要方法及价值观(1)评估方法①专家评价法;②经济分析法;③运筹学评价法;④综合评价法。(2)价值观对技术评估的价值观的确立,要么使现有技术适应当前人们的道德、伦理水平,比如克隆技术即以不能克隆人为界;要么使人们的道德、伦理水平来适应技术发展的水平,从而设定新的道德规范,比如脑死亡鉴定技术、人体基因组技术等。5.怎样理解“观察渗透理论”。答: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09建管5班3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6.简述科学问题的来源。(1)来自实践与实践的矛盾(2)来自实践与理论的矛盾(3)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4)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5)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科学技术生产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所产生的矛盾7.简要谈谈你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看法。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古代文明已包含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古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附属于在思维方式上尚未摆脱想象性和猜测性的自然哲学体系,甚至寄生于宗教神话中。在中世纪,科学成了神学的分枝。科学与宗教的历史混合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步解体,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和宗教神话中分化出来,成为实证性的科学。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一书的出版,是近代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彻底决裂的第一次宣告。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公开冲突的道路。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和力量去证明任何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宗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相信超自然的上帝和神灵主宰世界。宗教的本质决定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规律。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和否定,决定了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在认识方法上,宗教与科学也是根本不同的。自然科学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