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乏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消瘦•一、消瘦概述•体重是反映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体内脂肪与蛋白质减少,短期内体重下降超过标准体重的10%时,即称为消瘦。•或体重指数BMI(Kg∕M2)小于18.5者,或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20%以上者亦为消瘦。•消瘦者不仅容易疲倦、体力差,而且抵抗力低、免疫力差、耐寒抗病能力弱,易患多种疾病。•◇消瘦的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消瘦的青年人常伴有肠胃疾病•◇消瘦的女性易出现月经紊乱和闭经•◇消瘦的儿童则有营养不良和智力发育的问题•病理性的消瘦一般都是短期内呈进行性的•有体重下降前后测的体重数值对照,且有明显的衣服变宽松,腰带变松,鞋子变大以及皮下脂肪减少,肌肉瘦弱,皮肤松弛,缺乏弹性,骨骼突出等旁证。•至于脱水与水肿消退后的体重下降,不能称为消瘦,不属于本节议论范围。•二、消瘦的种类•1.单纯性消瘦•⑴体质性消瘦:•为非渐进性消瘦,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或特定时期如青春期消瘦。•⑵外源性消瘦:•通常受饮食、生活习惯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食物摄入量不足、偏食、厌食、漏餐、生活不规律和缺乏锻炼等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等心理因素都是导致外源性消瘦的原因。•2.继发性消瘦:由各类疾病所引起的消瘦。•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代谢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病等;•腹腔手术如胆囊切除术术后等也可能导致消瘦。•如果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且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经休息调整亦不恢复,则可能是罹患某些疾病的先兆。•三、消瘦的机理和病因•1.营养摄入不足可见于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口腔溃疡、下颌关节炎及食管肿瘤;急慢性感染、尿毒症及恶性肿瘤、神经性厌食、慢性胃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2.营养消化、吸收、利用障碍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肝炎、胆道感染、胰腺炎、肝硬变、胃肠道、肝胆、胰腺肿瘤、糖尿病,久服泻剂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3.营养需要增加或消耗过多如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甲亢、创伤及大手术后等。•生长发育、过劳、妊娠、哺乳等属于生理性消瘦。•四、消瘦的鉴别诊断•1、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肝、胰腺等病变;精神因素如忧郁症,神经性厌食;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2、食欲正常或食量增加;因营养利用发生障碍,或因营养消耗增加使体重减轻。如妊娠呕吐、神经性腹泻,寄生虫病、糖尿病、甲亢等。•3、严重创伤与烧伤由于血浆大量渗出,蛋白质消耗量显著增加等。•4、某些药物原因如甲状腺制剂,长期服用泻药等。•五、病理性消瘦的常见疾病•1、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血糖增高。并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导致体内营养障碍,造成消瘦。•糖尿病的初期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饮水多、进食多、尿量多,体重减少,且伴有疲惫懒散、精神萎靡等症状。•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可祸及血管、神经、眼睛、心脏、肾脏等器官组织。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2、癌症:不明原因的消瘦是许多癌症的信号。•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除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外,进行性消瘦和右上腹肝区不适应引起重视。•胃癌早期没有特殊症状,但进行性消瘦很明显。•腹腔恶性肿瘤增长过程中,也会首先表现为消瘦。•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瘤等。由于机体核蛋白代谢亢进,免疫力降低,同时体温持续升高,使得蛋白质大量分解,消瘦常为早期症状,并日渐加重。•5、艾滋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见于多性伴侣、静脉吸毒、同性恋及输血史;HIV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的严重缺陷,肿瘤的易感性和机会性感染增加。•感染HIV的单核细胞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伴发热、腹泻持续1个月;腹股沟部至少2个淋巴结肿大;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或伴有明显的口腔念珠菌感染。•另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患者,亦多显得消瘦。•对于不明原因的消瘦,应引起警惕,尽早诊治。乏力乏力的概述•乏力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疲乏→疲劳→乏力→无力),是指自觉不能胜任的原来能适当的活动、工作、生活;也可以是其他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如肿瘤等等;乏力主要是患者的自我感受,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是靠与平时的日常活动相比得出的,如平时可以上三层楼,现在上一层楼即感气喘,双腿发软,懒动等。•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乏但疲乏不一定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有些疾病可引起严重的疲乏,而且是该病的有意义的临床表现。乏力的常见原因•神经衰弱者如长期服用安眠药;•长期应用利尿剂,导致电解质紊乱缺钾,血钾过高、低钠等;•糖尿病是最常导致乏力的疾病;•乏力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常见症状;•贫血也常引起疲乏,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白血病病人因同时存在贫血,故亦常感乏力。除白血病外很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表现为乏力症状,但同时伴有其它该肿瘤的常症状,如肺癌常有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患了感冒和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人几乎都有疲乏无力的体验。心衰病人因进食少、镁摄入少,提供能量的ATP不能被激活,故有乏力现象。引起乏力的常见疾病引起乏的疾病很多,将其较重要的疾病简列如下:•(一)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及肌萎缩,可有假性肥大;•线粒体肌病20-40岁发病,男女发病率无差别;•(二)内分泌疾病•1、垂体功能障碍性疾病•(1)肢端肥大症;•(2)成人垂体功能减退症;引起乏力的常见疾病•2、甲状腺疾病引起的疾病•(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加减)肌病;•(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老年人甲亢,淡漠型甲亢;•(3)甲亢合并肌病:慢性甲状腺毒性肌病、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毒性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毒性周期性麻痹甲亢性肌肉病变•急性甲亢性疾病或甲亢伴急性延髓瘫痪罕见,起病急,数周内可出现说话和吞咽困难,发音不准,也可合并甲亢危象,并可导致呼吸肌瘫痪,威胁生命。•慢性甲亢性疾病较多见,起病慢,早期最多累及近端肌群和肩或髋部肌群,其次是远端肌群;患者诉进行性肌无力,消瘦,甚而萎缩。登楼、蹲位起立甚至梳头困难,对新斯的一般明无效,尿肌酸排泄增高。肌病和甲亢的关系未明,可能由于过多的TH作用于肌细胞线粒体,发现肿胀变性。甲亢性肌肉病变•甲亢伴周期性麻痹多见于亚洲地区的病人,年轻男性多发。发作时常伴血钾过低,葡萄糖和胰岛素静脉滴注可诱发本病症状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相似。•甲亢伴重症肌无力主要累及眼部肌群,有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朝轻暮重。对新斯的明有良好效应。甲亢和重症肌无力均为自身免疫疾病,肌细胞中均可检出自身抗体,但甲亢病不直接引起重症肌无力,二者可先后或同时见于对自身免疫有遗传缺陷的同一患者。引起乏力的常见疾病•3.甲状旁腺引起的肌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泌腺瘤•4.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性肌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素瘤,假性醛固酮增多症,选择性醛固酮减少症,异位ACTH综合征,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类固醇停药综合征;引起乏力的常见疾病•(三)代谢性疾病:•周期性麻痹:以骨骼肌反复发生对称性、周期性、迟缓性瘫痪为特点的疾病。根据发作时的高低、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型及正常血钾型;•血卟啉病•(四)神经肌肉接头部疾病:•重症肌无力由于患者的神经肌肉间传导障碍,故其横纹肌极易疲乏,稍经活动,即迅速呈现无力状态,持续而迅速的动作更易引起疲乏,疲乏感往往晨轻晚重。THANKYOUSUCCESS2020/4/2322可编辑周期性瘫痪Periodicparalysis概念•反复发作的突发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发病时大多伴有血清钾含量的改变。•临床上有三种类型:低钾型、高钾型、正常血钾型。•以低钾型最多见。•合并甲亢,则称为甲亢性周期性瘫痪。病因及发病机制•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钙通道病,我国以散发者多见。•离子通道病是因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侵及神经和肌肉系统,心脏和肾脏等器官也可受累。病理•主要变化为肌浆网的空泡化。•发作间期,不论是低钾型或高钾型,均可见钠含量增高和钾含量降低;•在发作期水分进入肌细胞进一步引起钠和钙增加。•这些改变与瘫痪的发生有关。•在晚期可能有肌纤维变性,与发病期间持续肌无力有关。临床表现•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期(20~40岁)发病居多,也可早至4岁或晚至60岁;•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发作次数减少。临床表现•2、发病一般多在夜晚或晨醒,表现四肢软瘫,可轻可重,•肌无力常由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两侧对称,以近端较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病例也很少累及口咽部和呼吸肌。临床表现•患者神志清楚,构音正常,头面部肌肉很少受累,眼球运动也不受影响。•尿便功能正常,但严重病例可累及呼吸肌而造成死亡。•发作期间部分病例可有心率缓慢、室性早搏和血压增高等。•发作一般持续6~24小时,或1~2天,个别病例可长达1周。临床表现•最早瘫痪的肌肉往往先恢复。•发作间期一切正常;•发作频率不等,可为数周或数月1次,个别病例发作非常频繁,甚至每天均有发作;•也有数年1次或终生仅发作1次者。•部分患者肌力恢复时可伴有多尿、大汗肌麻痹肌肉酸痛及僵硬。临床表现•3、诱因包括饱餐(尤其是过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酗酒、过劳、剧烈运动、寒冷、感染、创伤、情绪激动、焦虑和月经,•以及注射胰岛素、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或大量输入葡萄糖等。临床表现•发病前驱症状可有肢体酸胀、疼痛或麻木感,以及烦渴、多汗、少尿、面色潮红、嗜睡、恶心和恐惧等,有人提出此时如稍加活动有可能抑制发作。甲亢性周期性瘫痪属低钾型•在中国人及日本人中多见,男性居多。•本病发作与甲亢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其临床表现与单纯低钾型类同,但心律失常者略多。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临床发作过程及表现、实验室检查,发作时常伴血清钾降低,补钾和醋氮酰胺治疗有效等可确立诊断;•有家族史者诊断更易。•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及鉴别诊断•1、散发病例与甲亢性瘫痪鉴别•检查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素试验;•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皮质类固醇等•3、胃肠道疾病引起钾离子大量丧失、G-B-S、癔病性瘫痪•4、四川地区急性钡中毒:四肢瘫痪、眼睑下垂、发音及吞咽困难。诊断及鉴别诊断•5、散发性病例发作期血清钾一般降到3。5mmol/L以下,最低可达1~2mmol/L,尿钾也减少,血钠可升高。•ECG可呈典型低钾性改变,如出现U波,P-R间期、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等。•EMG显示电位幅度降低或消失,严重者电刺激无反应。治疗及预防•1、急性发作时•顿服10%KCI或10%枸橼酸钾20~50ml,•24小时内再分次口服,总量为10g(100ml);•如无效可继续服用30~60ml/d,直至好转;•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一般不用静脉给药,以免发生高血钾而造成危险;治疗及预防•2、甲亢性周期性瘫痪应积极治疗甲亢。•3、平时应少食多餐,并限制钠盐摄入;避免过饱、受寒、酗酒、过劳等。4、预防性治疗:(1)首选碳酸酰酶抑制剂—乙酰唑胺250mg/次,1~4次/d口服;治疗及预防•(2)钾潴留剂-氨体舒通200mg,2次/d口服;也可服用二氯磺酰胺;(3)患者最好采取高钾低钠饮食。治疗及预防•重症病例可用10%KCL10~15ml加入500ml输液中静脉滴注,并与KCL口服合用。预后预后一般良好,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趋于减少。感谢聆听!THANKYOUSUCCESS2020/4/2343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