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5学年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一、简答题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主要内容包括:(1)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不复存在。马克思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不仅如此,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因此,“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因此,“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此处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自然物象,包括地质地貌、山川河流、森林植被等,这些不仅养育了人类,而且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言:“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制约着整个肉体组织的进一步发达或不发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人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创造对象世界,即“人创造环境”的思想。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灭。”这些都充分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的改造能力,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是人类的本质得到确认。“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指导实践,“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此,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环境,他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得洪水倾泻在平原上。”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街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的思想。他认为,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联”,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他指出,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其一,生态系统是由包括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在内的生物系统(即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其二,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生态系统是开放的,随时都有物质和能量持续不断地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如果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不是静止不变得,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性体现在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这种反馈调节功能也叫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可能有效地调节外界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叫做“生态阂限”。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生态极限,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是指整个系统的崩溃。(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和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题,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是涉及人与自然两个平等主体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主体仍应是人类为主体。因为,一方面,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既具有与其他动物消费者对自然生态系统高度依赖的共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制造工具、具有发达的大脑这一意识和语言的物质承担者,因此又具有一般动物所无法比拟的特殊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人类理应成为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导致当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既有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演化的因素,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在建设人工自然界的过程中破坏了天然自然界的平衡,因此,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防灾减灾,努力改变人类的不当行为和决定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实现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3.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4.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型、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5.波普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及其评价。答:波普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看法,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累积式的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从经验中归纳出理论的方法极不彻底,其结论也并非必然知识,因此必须放弃所谓的归纳实证原则。波普并未研究科学知识的结构,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并建立科学方法论的规则。他指出科学活动充满了批判性和猜测性,科学唯有通过合理的批判和证伪才能进步,因为只有依靠错误的消除才能获得新知识,“按照我的建议,经验方法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千方百计地让被检验的系统面临证伪危险的方式。它的目的不是要挽救站不住脚的生命,而是相反要是所有的系统面临最剧烈的生存竞争,从而选择出那个比较地最适应的系统。”由此,他提出科学发展的“经验证为原则”。经验证为原则实质就是一种经验证为方法,指经验虽然不能穷尽一切事例,却可以通过一个反证推翻一个科学理论,简单来说,我们要尽力考验一个理论,就要尽力寻找超出它解释范围的反例,证伪该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来代替它。科学就在不断清楚假设中的错误中前进。由于经验证实只能证实一个个经验事实,而证伪则能针对整个理论大厦。他的方法是只要出现一个范例,则这个理论大厦就坍塌了。波普据此提出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模型:p1——TT——EE——p2。科学从p1(问题)开始,而后出现解决问题的TT(理论假说),该理论假说在不断出现的经验事实面前被EE(证伪排错),而产生p2(新问题),从而继续循环,推动科学前进。波普的理论揭示了科学发展的革命性和动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不足,但波普仍然孤立地看待科学,未将科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过程,他同逻辑实证主义在本质上都是经验主义;此外,他的科学发展模式使科学陷入了一种毫无保障的尴尬境地,否定了科学理论的相对稳定性和客观性。6.库恩的科学革命式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