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摘要】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要使学生明白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建立爱国主义是爱的最高境界的观念;要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凝聚力量发挥正能量;“爱”是情感,情感不可强加,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爱国主义作为其中一章,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教学内容。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始终。鉴于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中,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就成为了我们教学的重要课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知道,要引导学生,一是要吃透教材,二是要吃透学生。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一个知情意三者结合作用于大脑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接受引导,把思想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要把正确的认知转化成大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用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并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讲透一个道理以形成正确认知“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如何让学生认同教材中这一种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败的关键。建立以上认知,我们可以从“深厚情感”一词入手,先让学生认识到“爱”这种情感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情感在生活中的分量。人的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生活没有情感的参与,就少了色彩。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发乎自然,我们应该让哪一种情感占据我们的心灵?那就是“爱”这种情感!第二步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爱”对于心灵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多方讲解,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长期占据我们心灵的存在。“爱”可以激发我们超乎寻常的力量,为我们的情感对象勉励奋斗。认识到“深厚情感”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接下来就要讲明“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爱”的对象可以是多样的,爱之大者实为“爱国”。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在写给妻子的诀别书里写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爱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此。为什么说爱国是爱的最高境界?要讲清楚这其中的道理,根据就建立在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上。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存在”,离不开故土、故土上的同胞、故土文化的孕育,所以我们把祖国比喻为母亲,儿不嫌母丑,一个人连母亲都不能认同,就是从根上否定了的自身。因此,爱我们生活的家园,爱同胞兄弟,认同伴随我们成长的文化,保卫我们的家园,就是“爱”的至高境界。有了以上认知,就可以建立起“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在建立以上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身上天然的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如果不加以引导,只会停留在低层次上,误导之下情感力量会引入错误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向学生讲清楚,“爱”的名义之下不是为所欲为,爱是施与,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是对情感对象有益的爱。明白爱国主义这种情感归宿,是为祖国的强大与发展做贡献,就好像恋爱中的学生会心甘情愿为爱情对象奉献一切,是同样的道理。建立起以上的认知,讲解爱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一致性,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经济全球化之下的爱国主义就顺理成章了。因为社会主义祖国就是孕育我们生长的现实环境,爱社会主义祖国,就是爱国主义。只要我们生长的故土、同胞、文化存在,爱国主义就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必需。二、要渲染一种情感以凝聚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情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只有加强正面引导,才能凝聚这股强大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养育自己生长的故土家园的依恋之情。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受它的熏陶,我们才会执着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祖国丰富的资源哺育着我们长大;广袤的大地承载着我们发展进步的步伐。其次表现为对伴随我们生生世世同胞兄弟的骨肉之情。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同辈与我们生死与共、相互依存,建设了美好的家园;我们的后代必将使我们的祖国再现辉煌。同时表现为对承载我们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眷恋之情。因为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了我们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文化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富足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传承创造了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样表现为对保卫我们生命财产的国家的感恩之情。因为强大的国力使我们不再受列强的欺侮,使我们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使我们拥有安稳富足的生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不断健全的国家制度使我们拥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安心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历史史实和丰富的现代数据,渲染我们以上的情感内容,使我们的渲染拥有极强的说服力。拥有了情感,还要让它形成力量,发挥正能量。由于每个人成长经历不同,对故土、同胞、文化和国家的情感就会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景象。爱国之心是主流,但是也有埋怨、牢骚和麻木;尤其青年学生,生长在快速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化的21世纪,阅历有限而又拥有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的能力,使不少青年学生聪明、理性却情感较为淡漠,拥有丰富资源却缺少感恩之心;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发达,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确实使祖国这种观念有淡化的趋向。(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参考文献][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4).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