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PM2.51、PM2.5的背景2、什么是PM2、53、对人体的危害4、预防的措施主讲:上海自然健康家园营养师:姚秀凤什么是PM2.5,此物究竟是何重要物质?PM2.5到底对我们人体有多大危害?PM2.5到底是啥?丁向阳博士背景事件进入2011年10月,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北京市民却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频繁入侵的西伯利亚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竟然意外的演变成了一年中“最糟糕”的时间与此同时,一场和空气污染有关的话题在坊间迅速蔓延。事情的起源来自一台设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美国大使馆内的空气质量监测仪这台原本只是用来给美国大使馆内部人员提供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的机器,频频发出的的“重度污染”警报被不少热心网友发布在微博和互联网上。与此同时,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大气质量仅仅是“轻度污染”,巨大的落差让普通民众对生存环境早已脆弱的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其实美国大使馆用来评估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并不复杂。最主要的就是“PM2.5”数值。但正是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指标,却引来了无穷尽的“口水仗”。面对普通民众的一片质疑,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在新浪微访谈中首次坦言出现这种“双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大使馆的标准和国内现行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不统一,国内目前没有将PM2.5指标的高低,作为评判空气质量高低的依据。那么究竟什么是PM2.5?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到底有哪些是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污染源?普通消费者该通过哪些手段减少糟糕的空气质量对身体的影响?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因为城市里数量庞大的机动车、工厂、建筑业都是产生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源头。区分颗粒污染物杀伤力的主要依据是直径,直径越小的颗粒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1)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特征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严重;(2)水污染严重,缺水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问题;(3)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占地问题严重;(4)噪声危害严重;(5)农业环境污染严重;(6)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7)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一般来说,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而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10(ParticulateMatter悬浮颗粒)。其中直径在2.5微米-10微米之间的被称为“大颗粒”粉尘,直径小于2.5微米的则又被称为“超细颗粒”,即PM2.5。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城市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总悬浮颗粒物:这是大气降尘的主要污染指标。PM10:粒径小于10微米不能被人的上呼吸道所阻挡的可吸入性颗粒。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性气溶胶。这种气胶微粒被吸入人体后,会渗透到肺部组织的深处,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病变。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会氧化而形成硫酸盐气溶胶,毒性将增大10倍以上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可生成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可生成强致癌物亚硝酸氨,也可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产生缺氧症状。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有害气体和粉尘两大类总悬浮颗粒物Dp≤100m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TSP可吸入颗粒物Dp≤10minhalabalparticulates,IPparticulatematter,PM10细粒子Dp≤2.5mfineparticleparticulatematter,PM2.5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且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对健康的危害更大颗粒污染物:从环境与健康的角度,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大于5μm的颗粒物多滞留在上呼吸道,对粘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常发生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小于5μm的颗粒物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可与NO2协同,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炎症。长期持续作用,可诱发COPD(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出现继发感染,可导致严重后果。案例:北京/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毫克/立方米亿立方米年度清洁能源供应与空气污染物浓度年度变化情况示意图天然气用量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颗粒物污染较重的中国城市主要分布示意图●PM2.5对人体的危害性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目前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容易引起灰霾天气,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较严重,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等。北京PM2.5超标事件北京PM2.5超标事件曾有网友根据信息公开原则,要求北京市环保局公布PM2.5的监测数据,但遭到了拒绝,北京市环保局的书面回应是,PM2.5监测数据目前只能作为研究使用,所以不予公布。美国驻华使馆会将使馆区域内监测到的PM2.5数值发布到互联网上,2011年12月04日,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的空气质量指数超过了最高值500,再次爆表。下图是现代医学对人体在不同PM2.5浓度下的行为的警告。虽然成年人出于生计的需要即便是污染最严重的天气里也不得不正常工作、外出,但是对于老人、幼童这类外出活动时间可控,且自身抵抗力极差的人群,不妨收藏备用。世界PM2.5分布图PM2.5污染防治的措施有哪些主要从六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控制源头,不能在城市上风向建大气污染重的企业,要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二是要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治理,做到少排废气;三是提倡使用天然气、水电、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少使用煤炭、重油和废料等污染重的燃料四:是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车流量,提高机动车辆污染排放标准;五:是要控制生活污染,餐饮油烟机要定时清洗,干洗机要封闭操作,通过洒水作业等方式防止建筑和道路扬尘;六:是要注意农业农村污染,不能露天烧秸秆和垃圾,少用农药和化肥,多种树。来自:中国空气负氧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中国空气负氧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的专家指出:小粒径空气负离子能有效清除PM2.5的颗粒物。联合国空气环保领域的众多专家研究证实,负氧离子中的小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小粒微尘,使其凝聚而沉淀,有效除去空气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尘,甚至1微米的微粒,从而减少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负氧离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源于负氧离子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烟雾等带正电的微粒相结合,并聚成球降落而消除PM2.5危害,据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的检测表明,负氧离子对PM2.5的有效清除率高达90%以上,是目前防控PM2.5的最好方法。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称,“PM2.5值的增长会提高人群死亡率,目前应对PM2.5污染的当务之急是在室内补充负氧离子”相关调查表明,人的一生中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当室外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时,我们可以选择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以应对PM2.5污染。潘小川教授所说的室内补充负氧离子的方法即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一个理想途径。同时中科院专家、清华大学博导、教授林金明先生编著的《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一书多次讲到:当室内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时,空气中的飘尘量会减少98%以上。对可入肺颗粒物PM2.5效果极佳。所以在含有高浓度小粒径负氧离子的空气中,PM2.5中危害最大的直径1um以下的微尘、细菌、病毒等几乎为零。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的专家陈少周称,目前在室内补充小粒径负离子已经成为抑制室内PM2.5的重要途径。小粒径负离子因为具有小粒径、高活性的特点,颗粒的直径越小,捕获能力越高。不仅可以清除室内的PM2.5,而且可以透过人体血脑屏障发挥生物效应,有效防治PM2.5带来的呼吸系统疾病、失眠、心脑血管疾病等,是全方位抵御PM2.5危害的理想选择。可喜的是,目前人工生成负氧离子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上海自然健康家园负氧离子发生器是全球独家采用风洞式(隧道式)负氧离子发射技术,使人工负氧离子真正达到高浓度、高纯度、无臭氧的负氧离子,不仅可以防控PM2.5,而且因为其生成的小粒径负氧离子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对人体发挥生物效应,能够很好地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有效应对人们在室外时受到的PM2.5的污染,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上海环境检测局检测结果非常乐观;在体积30立方米,温度(23-26)℃,湿度:(45-55)%RH中,30分钟即可清除95%,60分钟可去除99%。在传统空气净化器使用风机抽风、滤网过滤无法净化PM2.5的今天,使用负离子净化室内环境已经成为我们营造室内清新环境的首选。北美发达国家一直通过使用负氧离子清除室内PM2.5,随着时代的发展,负离子净化PM2.5的时代也已经到来。(南方都市报)作者: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愿我们的城市永远清洁!愿我们的身体永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