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摘要】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不绝于耳,因此而引发的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给医院和政府部门带来很大的压力。本文从“看病难,看病贵”的概念入手,指出这种提法的片面性;浅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发表一些我的看法。【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制度;医疗保险;新闻媒体;医患关系1.什么是“看病难看病贵”?为什么“看病难看病贵”?今年年初,卫生部长陈竺回应医改热点问题时说:“看病难看病贵”的说法,其实很笼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要辩证的看待它。”[1]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门诊看病“三长两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即便是在发达国家,长时间等待看病也是现实问题,非急症病人几个月看不上病的情况也大量存在。与国外相比,中国患者如果在当地就医并不算难。“看病贵”的概念更复杂,涉及到看病就医的价格、费用以及医疗费用对家庭个人的经济影响等方面的情况。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高标准的需求是其因素之一。医疗行业有其特殊性,买电器可以量入为出,但最穷困的病人也希望寻求最好医生的最佳治疗效果。这种心理预期的结果就是倾其所有看病,这对多数人来说,导致的就是费用难以承担。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看病难看病贵有其客观成因,但说到底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也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标准去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根本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感觉“看病很容易、很便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找出路,想对策,让医疗保障覆盖得更加公平和全面,以及改革现行医疗体制以让公众在看病诊疗方面获得更好的关照和更多的福祉。2.如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2.1加强基层医疗建设2.1.1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医务人员收入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只有建立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倾斜的收入分配机制,才能突破高素质医务人员在不同等级医院不合理配备的“瓶颈”。另外,要建立医务人员定期到基层的制度,推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巡回医疗制度。同时,借鉴国外做法,制定政策,要求医学毕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工作3到5年,充实乡镇医院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1.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要使城乡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近就医,就需要加强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我国五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只有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可见我国全科医生极其短缺。所以要通过财政扶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受到良好的全科医学培训。要利用好已有资源,实现大医院和社区建立联系,形成医生之间的互动,即大医院的医生要定期到社区医院进行服务,而社区医院的医生也定期到大医院进行学习[2]。为防止培训一批流失一批的情况发生,除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外,还应该进一步建立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岗位分类管理制度,使已受到较好教育的高素质全科医生扎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而形成患者在就诊时的合理分流。2.1.3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和不同等级医院双向转诊制除急诊外,患者需经全科医生开具专用转院手续后才能到大中型医院治疗,大中型医院须将康复期的病人转院到中小医疗机构,否则,患者治疗期间所用费用,医保机构不予报销。另外,还可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和简化报销手续等方式鼓励患者就近到中小医疗机构诊治[3]。逐步形成小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大医院看疑难病、危重病的模式,这样基层医院的收入得以保障,大医院的科研教学任务也能更好的履行。2.2深入公立医院制度改革2.2.1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教育与监管有机结合,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医疗机构坚持合理检查,严格执行疾病诊疗规范,明确基本检查和基本用药,防止因常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检查而增加病人负担。物价部门应加大医药价格的专项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止乱设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收费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2.2.2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从药品出厂到零售环节,用宏观调控手段限制中间价格的波动,并建立保护和鼓励原创药物研制体制;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和听证,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把药品的价格太高;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实行“医药分开”,逐步取消相关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切断药品收入和医院的经济联系;药监部门行使好审批权,新药的审核要严格把关,特别要杜绝换名不换药的现象;限制药品广告。2.2.3改革医疗服务“创收”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应逐步改变“创收”机制,规范收支管理,遏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可以考虑实行收支两条线。支出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财政预算安排,收入上缴政府有关部门,要切断医疗服务收费与医务人员收入的联系,医生收入不与经济效益挂钩,只与其工作绩效挂钩,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费用[4]。2.3建立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针对医疗保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政府应协调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推动各级用人单位参保步伐,扩大医保覆盖面,尤其应对经营不善、面临破产的公办企业职工提供更多的医保基金。尽快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城市社区医疗救助明显不足的状况:在城市,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服务城镇居民,包括困难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少年儿童等人群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应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定位,突出抓好卫生院改革与管理,提升卫生院服务功能。并积极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大病有保险,小病有补贴”。[5]同时明确指定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卫生医疗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收床位费。切实降低弱势群体的用药负担,加大投入举办惠民医院、惠民门诊、平价医院等,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群众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医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2.4转变医患双方价值观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一些医院适时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医院要真正转变价值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仅“以病人为中心”还不够,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强调患者的权益,也同时强调了医务工作者的权益。[6]医务工作者也是矛盾的主体之一,医院、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是利益相统一的关系共同体。不少医院为以延长医生工作时间,减少节假日来提高接诊量,殊不知单纯的延长工作时间如同揠苗助长,众所周知,医生的工作极为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很多医生自己就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超时工作,势必会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这对患者也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医院,要以员工为主,形成一个宽松的、向上的“无为而治”环境,向患者提供规范、科学、严谨的医疗服务;对于医务工作者,要以患者为主,“在为病人服务中寻求快乐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患者而言,当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自觉地把病人的难处作为服务重点,把病人的需要作为服务的内容,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尺度的时候,她也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医院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困扰医患双方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2.5合理运用“软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在于“硬制度”,但是也不可小觑“软策略”的作用,比如,改善医院候诊环境,增加人性化公共设施,完善网上预约系统,各科室的合理布局,等等。要知道,患者的心理都是焦虑且脆弱的,人性化的关怀也是一剂良药,把握住这些细节将会带给患者不同的就医体验。另外,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这些年一些新闻报道颇有将医生“妖魔化”的趋势,这不仅使患者对医生越来越不信任,更使医生感到寒心。媒体对“看病难看病贵”的不断宣传更加强了大众的心理暗示。作为社会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应该正确地分析、认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我们认为冯世忠先生提出的四条意见可供新闻媒体借鉴:“把政府投入不足的真相告诉社会,把医院福利有限的真相告诉病人,把医院进入市场的真相告诉人民,把病人不够满意的真相告诉医院。”[7]作为一个尚有憧憬和热情的年轻医学生,我衷心希望新闻媒体多关注一下医疗行业中积极正面的人与事,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尊严,尤其可以帮助青年医生树立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鼓励他们将热忱与才能投入到工作中,为医院和患者创造更多的利益。总之,舆论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运用它,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将是一个极为有力的推手。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特殊阶段,医疗行业同许多行业一样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严峻的挑战,但是,只有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打破旧的平衡,才能建立新的平衡。矛盾越激化,越说明已触及最根源的问题,改革也就会越彻底。医路漫漫其修远兮,彻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参考文献】[1]陈竺.卫生部部长陈竺:辩证看待“看病难看病贵”[N].人民日报,2011-02-14.[2]项宇飞.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及治理探讨---基于社区医疗角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102-103.[3]梅达成,先德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制度性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6-7.[4]夏挺松,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务人员专题组访谈结果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0):50-52.[5]陈文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外健康文摘,2008;5(2):266-267[6]李正关,等.转变医患双方价值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6):379-380.[7]王静怡.浅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兼论新闻媒体应做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616-617.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