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促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实现,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创造有利于发挥教师潜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二、评价指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应该是在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提出具体化的要求。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教师基本功的评价以及综合评价。(一)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分为三个方面:1、学生的参与状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就数量而言,要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及时间的数量;就广度而言,要看是否各个层面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即全程参与问题;就深度而言,学生参与的是表面的问题还是深层次的问题,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参与。2、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善于交流、交谈;能不能独立思考;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回答能不能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关注;学生的回答错误或提出的异议有没有人指责,正确的是否得到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3、学生的达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学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训练或提高;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了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是否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变化;学生的求知欲是否增强;学生是否更喜欢老师。(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1、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实状况如何。并能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2、教师是否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实现因材施教。是否能用审视和探究的目光来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3、教师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同时给学生自尊、自信。4、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眼睛看、耳朵听、手操作)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促进学生成长。5、教师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跨越时空和突破教与学界限的学习平台,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6、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调节、控制和总结,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三)教师基本功评价教师的基本功自然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师基本功的发挥进行评价。教师的姿态表情要乐观且具有感染力;教学语言清晰流畅、规范风趣、启迪思维;善于启发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并根据学生实际与需要即时生成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板书中心突出、概括性条理性强;电教手段的运用和实验演示熟练准确;手势、站位及走动适中。新的教学评价的三个部分,其权重可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占50%,教师的教学行为占30%,教师的基本功占20%。(四)综合评价与等第由于前述三个部分的权重是经验公式,不同的听课者对具体指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评价得分,因此设定综合评价和等第。综合评价与等第是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其中综合评价栏内填写评课者对施教者课堂教学特点的概括性描写,一般填写突出的优点及明显的缺点,可以供施教者反思与改进。等第可以用优、良、及、差四级进行描述,作定性的评价。三、评价方法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这样才可能对课堂教学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应该说,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和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服务的,如果违背这一点,再完美的课也是无价值的,对师生来说都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因此,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自觉反思与预设性效果评价相结合,随堂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四、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权重等级ABC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1.参与的深度2502.参与的广度23.参与的时机与效率2交往状态1.多边的信息传递22.和谐的人际交往2思维状态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102.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53.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批判性54.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10情感状态1.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好奇心与求知欲32.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23.体验成功,建立信心34.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目标1.三维教学目标具体清晰4302.合理处理、驾驭教材23.针对学生实际状态24.考虑学生发展潜能2教学内容1.体现学科教育价值42.体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33.体现课堂结构灵活性3教学过程1.开放设计有度有弹性32.充分利用课堂即时资源33.合理运用评价机制24.全面照顾学生个体差异2教师基本功1.教态:自然亲切、大方得体3202.语言:规范风趣、启迪思维43.板书:简洁端正、条理清晰34.实验演示:熟练、准确35.电教手段:运用恰当36.驾驭教学能力:善于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和自主学习4综合评价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