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哲学通论第二章3、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有哪些基本特性?答: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哲学反思的艰巨性,就在于思想前提所具有的隐匿性、强制性;思想前提批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则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它们构成了哲学反思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对构成思想的前提的哲学反思,才能揭示出隐匿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前提,并以哲学批判的方式去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从而使人们解放思想,创立新的思想。思想前提自身所具有的可选择性和可批判性,为哲学的前提批判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是因为任何思想的前提或思想的任何前提都具有可选择性或可批判性。4、思想前提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其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这种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既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又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可能性。思想前提的普遍性,首先表现在任何思想都有构成其自身的根据,具体地说,任何思想的自我构成,都是以某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前提的。思想前提的普遍性,又表现在思想的过程总要遵循思维的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这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正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重要前提。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还表现在思想的构成总要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前提。这就是说,任何思想的构成,都是通过常识的、神话的等或哲学的方式构成的,没有把握世界的某种特定方式,也就没有某种特定的关于世界的思想。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最深层的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前提。因此,只有理解哲学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才能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意义,才能把握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5、为什么说哲学的发展过程是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过程?答:哲学的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最深层地表现为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哲学的自我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就是对时代精神的自我意识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揭示出隐匿在思想中的对时代精神的总体认识,进而批判地审视这种总体认识。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即是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它是特定时代的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也是对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的批判性反思。但任何时代的哲学理念又都是不至上的,有限的。哲学从其产生开始,就蕴含着矛盾,哲学家只有通过对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重新奠定哲学的地基,才能使哲学的解释循环不断的跃迁到高一级层次,这就是哲学前提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哲学前提自我批判的根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前提中的哲学理念,具有内在的否定性:从历史地进步性看,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类所达到的关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最高理解,即该时代人类思想的最高支撑点,因此它具有绝对性;从历史地局限性看,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又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人类思想的最高支撑点,正是表现了人类作为历史性的存在所无法挣脱的片面性,因此它具有相对性;从历史地可能性看,每个时代的哲学理念,都是人类思想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所建构的阶梯和支撑点,它为人类思想的继续发展提供世界观层面的理论支持,并通过自我批评而实现人类思想的自我超越。第三章1、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与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何关系?答:在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中,世界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描述和解释,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规范。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是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世界图景。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思维方式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所谓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的规范。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而人们的特定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总是统一于特定的常识的、科学的或哲学的概念框架之中。2、常识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答:常识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的本质特性在于其经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符合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其自身无法超越于经验。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构成的世界图景;常识的思维方式,是以经验的确定性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常识的价值规范,是以共同经验所形成的普遍信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常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最重要的生活价值,但又总是由于其习惯性的惰力而成为哲学批判性反思的对象。3、哲学与常识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哲学与常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依附于经验的常识,它的概念是以表象为转移的,因而只能是表达某些共同经验,而无法以知识的系统性为前提而实现常识的自我批判。与此相反,哲学具有超越于经验的超验性,它以概念所构成的思想为对象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由于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是其他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人们经常习惯性的以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其他方式,以至于把哲学变成某种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所以,我们必须区分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不是以常识化哲学,而是以哲学化常识,使人们形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4、怎样理解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答: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或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这里所说的超越,主要是指性质与功能的改变;而这里所说的延伸或变形,则是否认性质和功能的改变。就哲学与常识的关系而言,这里的超越,主要是指哲学改变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与此相反,这里所说的延伸或变形,主要是指以常识的观点去看待哲学,从而把哲学的与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混为一谈,把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为了理解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我们需要了解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第四章1、怎样理解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答:(一)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哲学和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哲学与科学分化的过程,即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去的过程。因此哲学与科学之间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相似性,又具有日趋明显的差别性和性质不同的确定性,如何理解哲学,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二)哲学和科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地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两个不同的基本维度,因此,哲学对科学的根本关系,不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而构成的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2、哲学对科学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哲学反思科学的根本内容是什么?答:哲学对科学的反思,主要表现为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发展的逻辑、时代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的社会功能。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反思,揭示科学活动、科学成果和科学发展中所蕴含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丰富的矛盾关系,阐释科学划时代发展的哲学意义和各个时代的科学精神,反省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社会功能,从而推进了哲学的和科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构建与变革,因而也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3、什么是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它与科学主义思潮是何关系?答:(一)通常是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去区分哲学与科学的对象和功能,既把科学解释为研究世界的不同领域而提供各种特殊规律,又把哲学解释为研究整个世界而提供普遍规律,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知识论立场。(二)在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理解中,当代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反思盛行于现代哲学之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的本质,是试图以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把哲学从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变成从属于科学的关于科学的哲学,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附庸。这种科学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现代哲学在反思科学主义思潮的进程中,正在逐步地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4、通过探讨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你对哲学的思维方式有何新的理解?答:哲学和科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在于哲学不仅与科学具有双向关系,而且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具有多向关系。哲学从人类把握世界各种方式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科学,又从人类文化的整体关系中去审度科学,因此哲学才能批判性的反思科学,并推进科学的发展。深入的探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对于理解哲学和推进哲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确认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功能,(2)确认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反思维度的理论内容与理论形式,(3)确认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推进和深化哲学对科学的反思,(4)以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为基础,推进和深化哲学对人类把握世界各种方式及其成果的反思,(5)变革以科学方式去看待和评价哲学的观念,推进和深化哲学对真善美的寻求,充分发挥哲学的反映和表达、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的精华作用。第八章1、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答:哲学史意义的现代哲学是与整个传统哲学相比较而存在的,传统哲学总是以两极对立的方式去寻求绝对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把哲学所寻求的本体变成某种僵死凝固、永恒不变的存在。现代哲学的根本特征则在于,它把真善美理解为自己时代的绝对与历史过程的相对的统一,以中介的、过程的观点去看待哲学对本体、崇高的追求。3、怎样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答: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在近代哲学所实现的认识论转向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转向。关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根据与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它要求从语言出发去反省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语言转向的出发点表明,它是以倒退的形式而推进了哲学的自我认识,因此,现代哲学是以倒退的形式把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诸种中介环节凸现出来,在语言的批判中深化对人的存在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理解。第二,他们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反省而治疗传统哲学。第三,他们不仅从批判传统哲学和实现哲学科学化的视角去看待哲学中的语言转向,而且愈来愈深切地从文化批判和人文研究的视角去看待哲学中的语言转向。第四,语言与观念相比具有更为广阔和深切地哲学反思价值。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是从语言出发去透视观念与存在的关系,语言是现代哲学研究的重心和出发点。在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中,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以语言为载体而获得深刻的揭示,体现在:第一,语言的社会性与言语的个体性的矛盾使社会与个人、传统与现实、共性与个性的矛盾获得了具体内容。第二,语言的存在与功能的关系,是现代哲学理解人类存在和人的世界的多样统一性的重要出发点。第三,语言的逻辑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双峰对峙的重要根源,也是它们相互融合的重要基础。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以语言为对象而深化了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语言论的反思方式、存在论的反思方式和文化论的反思方式。所谓语言论的反思方式,就是从语言出发去思考和解释思维与存在、人和世界的关系。所谓存在论的反思方式,就是在对存在的追问中澄明存在的意义。所谓文化论的反思方式,是指现代哲学中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文化样式,并以文化批判为主要内容的众多哲学流派的思维方式。4、简要评述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答: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首先是在哲学原理内部形成了以变革通行几十年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为基本指向和主要任务的哲学改革的潮流,这场哲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重新理解和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场哲学改革的理论重点,是以实践为核心范畴,重新理解人与世界、思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