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女性视角下的红龙梦人物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看《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目录摘要……………………………………………………………………………2引言……………………………………………………………………………2一、薛宝钗的人物形象………………………………………………………2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3三、女性意识的根源…………………………………………………………6结束语…………………………………………………………………………6参考文献………………………………………………………………………6致谢……………………………………………………………………………7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看《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生动地描写了形态各异的女子。本文拟就《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女性意识展开论述,分析了《红楼梦》的女性意识的根源、体现及其研究的意义价值。通过论证《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笔者试图说明:《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乃因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尊重女性的作品,它大胆地否定了令人窒息的男性文化,改写了中国主流文学中女性意识缺席的传统,从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键词:曹雪芹;林黛玉;薛宝钗;女性意识引言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其家族在“秦淮风月”之地享受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后,骤然遭遇丧失爵位财富的变故,不得不挣扎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间的生活经历为素材而创作的。贯穿了一种悲悼之情,凝集成了《红楼梦》作品中薄命的金陵十二钗形象。其中,尤以“艳冠群芳”的薛宝钗和独具灵性、异常聪颖的林黛玉由为明显。一、薛宝钗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作者通过薛宝钗形象由“红楼”的千金变为雪满山中的高士的身份转换,由富贵热闹而平淡冷清的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生活处境的变化,既从不同角度叙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原型,曹氏家族因“子孙不肖”、“彼此告讦,互相残害,由此而引来最高统治者的残酷打击,造成了整个家族的彻底败落”的变故过程,同时又抒发了个人的红楼梦幻情。《红楼梦》中,“艳冠群芳”的薛宝钗,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她一出场便与获取功名富贵,追求现实利益有扯不断的联系。而这种对富贵强烈占有、对功名执著追求的愿望是薛宝钗与生俱来的,“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第七回)。1但却总是处处退让,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强调“中庸”,先天缺乏自我个性的意识的文化基因。在《红楼梦》中作了不同角度的描写:其一,对皇权的向往。薛家举家上京,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送薛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薛宝钗虽出身皇商家庭,但因为“自幼便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里,得以接受较为正规的文化教育”,而使她与夏金桂之流截然不同,她希冀凭借自身的优秀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待选秀女虽没了下文,但薛宝钗对皇权却始终羡慕着,在她口里不仅是“金殿对策”、“仕途经济”之类的话常有出现,而且,对省亲的贾元春也流露出羡慕之情。其二,对贾宝玉如乐羊子妻劝学般规劝,希望贾宝玉像很多汲汲名利的文人一样“读书明理”以“辅国治民”。对此,她不仅对贾宝玉“借词含讽谏”,以“无事忙”、“富贵闲人”嘲之,更时时借机规劝其谋取功名,这种热烈规劝甚至使贾宝玉愤然为“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其三,固结君心,笼络人心,打击异己,而且这些方面,薛宝钗都毫不逊色于唐宫的杨玉环。对贾府的君——贾母,薛宝钗竭力奉承。而对可能影响她“艳冠群芳”地位的人,她毫不犹豫地打压。薛宝琴因得到贾府千金贾探春、丫环晴雯等的赞美,贾母则不仅“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还给了薛宝琴一件金翠辉煌的凫靥裘。薛宝钗就一反平日的豁达大度,以开玩笑的口吻对薛宝琴说:“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2绵里藏针弹压了堂妹。薛宝钗的这些“热毒”,都表明闺中的薛宝钗之流,跟官场的表字时飞的贾雨村之流一样,为了利益的最大化,都可以以“时”处事,这或许是《红楼梦》以“钗玉匣内待时飞”绾联薛宝钗与贾雨村的原因。这种以“时”处事的特点,体现了追求功名富贵的封建文人站在主流位置上时的种种姿态:圆滑,左右逢源,能取悦大多数人,以确保在官场中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对影响仕途的物象,则不择手段加以清除。有“热毒”的薛宝钗,与石头未经挫折而要立意补天,与贾雨村的热衷出仕不计手段是一致的。作为文学作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病症、药方,都是文学化笔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特别设计的标志性、点题性描写,作者在此借薛宝钗的“热毒”表达自己对个体在功利社会中对皇家给予的功名富贵的渴望与追求,是作者意欲补天的诉说。但是无论薛宝钗对功名的热望与追求有多么强烈,无奈生于末世薄命的她,注定没有显示才能的机会。正如渔阳鼙鼓惊破了杨玉环的盛世霓裳羽衣舞一样。四大家族的迅速衰落,也惊破了薛宝钗直上青云之梦,这种描写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虽有心效忠最高统治者,但最终却被摒弃而雪窖的无奈。《红楼梦》中宝钗之名,作者借甄香菱之口,明确告诉读者,源于李商隐《残花》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3曹雪芹在此以“残花”因无计留春而掩关独梦,如此则宝钗无日不为尘埃所封,来隐喻薛宝钗被埋没的人生,也即作者被弃、被埋没的人生。薛宝钗所居蘅芜院之蘅芜,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帝息於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4这个浸透着怀念、生离死别之象的意象,曹雪芹以之命名薛宝钗的居处,明写薛宝钗极度劳神远望而不见贾宝玉归返的失落,暗里抒发被皇家遗弃的补天石的痛苦。曹雪芹的手中,实在是一只如橼之笔,他的笔下都是真实的人物,好人不会全好,坏人不会全坏,他写人之恶,很难直书恶笔,他对薛宝钗这位贵族的如花小姐身上的势利庸俗,心机圆滑等品质的厌恶,嘲弄,挞伐。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第一,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非常浓重。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赢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如其母亡故时黛玉旧症复发;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林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小说写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让读者体会她的超凡脱俗,想像她的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自然即是美,草木俱有天然韵致,不用说,一株得到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是何等的美丽!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于凤姐夸赞和宝玉的感受来表现林黛玉的绝代美丽。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5在贾宝玉的眼里,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6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贾宝玉的美学意识来看,这是他的美人标准,也就是说这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学意识。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来暗示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原因。第二,林黛玉的才女形象。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7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翁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令人拍案,林黛玉简直就是一个集天下诗才于一身的天才!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黛玉的《葬花吟》则可说是她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诗成谶”。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及心境作了最恰当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同,风刀霜剑严相逼!”8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有深切的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9则写尽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同丧”10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的呐喊;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1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我们在林黛玉诗中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林黛玉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吧,被毁灭的愈美,给人的冲击就愈深刻,就愈能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代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的时代,颇有借鉴的价值。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她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文人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三、女性意识的根源曹雪芹因为家庭变故,前后两段截然不同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