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关系问题:老师,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觉人们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评价很不一样,认识也不一致,甚至一些报刊媒体在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时,动不动就是改革开放前如何如何不好,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如何好,有人还说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搞的就是阶级斗争,根本没有搞建设;而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特别是老工人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越来越深,认为改革开放前的生活是值得怀念的。这种反差让我很困惑,您是怎么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关系的?回答:在前段时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各种活动中,学术界、知识界乃至社会上和境内外各种媒体,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评价议论颇多,分歧不少。其中有的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和思想上的不同认识,有的则反映了政治立场上的尖锐对立。少数人用夸大事实、以偏概全、偷换背景、任意编造等手法,或把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历史描绘成一连串错误的集合,攻击其为专制主义的历史;或把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的历史歪曲为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或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一概否定;或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加以割裂和对立。这些错误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历史,形成强烈的干扰,造成严重的误导,带来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进而也会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和追求。对此,我们应当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加以必要的防范、抵制和引导。面对境内外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干扰和误导,我们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活动中,要积极引导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继承与发展的联系,辩证看待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前进性与曲折性,进而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发展性,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而建立的丰功伟绩,倍加珍惜他们历经艰辛而最终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阔步前进。辩证唯物史观为我们正确看待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一项崇高神圣而又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分阶段地实现。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着特定的目标和任务,但各个发展阶段又不是彼此孤立隔绝、毫无联系的,前一发展阶段是后一发展阶段的必要准备,后一发展阶段则是前一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并且,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式地上升,表现出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繁荣发展与改革开放前30年的奠基探索联系起来,辩证看待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连续性和阶段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发展性形成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回首新中国60年走过的发展道路,身处时代变革中的人们首先会切身感受到这一历史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但是,在这种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之中,又贯穿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连续性。因而,我们应当以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哲学思维,辩证地看待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我们开创奠基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初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进的历史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贯穿着内在的连续性:从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奠基和艰辛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并取得辉煌成就,其间虽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但却始终贯穿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连续性。60年来,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是始终不渝的,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立探索也是坚持不懈的,这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虽历经曲折却仍能在前进中不断走向辉煌。辩证唯物史观还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不都是直线式前进上升的,往往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世界范围内还不到100年,在我国的全面确立也不到60年时间,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它的发展自然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中必然要经历曲折。因此,以辩证唯物史观来看,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又体现了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出现曲折反复的激烈斗争;每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经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自然也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完全是人类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崭新课题,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加之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中难免要经历曲折。历经曲折在所难免,但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从曲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减少主观盲目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的,也是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88年的历史表明,党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成熟并走向胜利的。善于总结和学习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探索中取得新突破的一个重要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吸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深刻教训,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要在发展中实现,从而开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新路;二是从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正确理论认识出发,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改革;三是根据对新的国际形势作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判断,果断抓住历史机遇,实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四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写入宪法,从而确保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实现上述突破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前进探索的方向;党的十三大科学判断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完整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有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确指引,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此就会一帆风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应对了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风险,并在实践基础上接连取得了新的重大理论突破,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探索中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奠基、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的60年,其间虽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也经历过无数艰难曲折,但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是始终不渝的,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立探索也是坚持不懈的,这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虽历经曲折却仍能在前进中不断走向辉煌。只有辩证看待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连续性和阶段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才能客观评价共和国走过的发展道路,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