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简述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中国人口居世界第1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2)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1)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2)近年经济增长率居世界首位(3)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4)外汇储备和吸收外资总额均居世界第2位(5)对外贸易居世界第十位(6)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8位2.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极其特点。答: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Km。南北之间,太阳高度角和昼夜温差很大,气温随纬度有较大差异。我国西起青藏高原东部,东抵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东西延伸5200Km,东西时差达4小时以上,幅员辽阔。从海陆分布上来看,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处在世界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季风气候显著,加之青藏高原的影响,使季风气候更加显著。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的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润气候颇为明显。此外,我国大陆东海岸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风带的影响微弱。我国国土面积的98%位于北纬20°—50°之间,是中纬度大国,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由于受季风影响,我国亚热带地区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都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3.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对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影响。答: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渐下降的态势,形成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影响:是我国著名地大江大河多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影响:容易发展多种经营,但平地少,人口压力大。3)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表结构。影响:分布有一定规律的山系构成我国巨型地貌的基本框架,控制着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4.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影响。1)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渐下降的态势,形成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2)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貌特征对河流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有:(1)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2)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3)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4)有利于海洋湿润性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是我们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内陆与沿海的经济联系。5.简述我国山脉的基本类型和主要山脉。答: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南北向山脉: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等。川山、滇北的横断山由一系列平行的峡谷相同的高山和深谷组成,它把全国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M的高山和高于5000M的极高山,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000M的中山和低山,以北东或北北东向为主。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1)北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2)中列是(自西向东)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3)南列为喜马拉雅山和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A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m以上,成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准格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线。B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m左右,南岭仅1000m上下。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C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3)西北—东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的西段也为西北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4)东北—西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1)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2)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3)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占全岛的2/36.简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答: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其分布表现一定规律,构成我国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网络状骨架,控制着镶嵌于网络中的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格式。不仅如此,我国的东北向山脉和东西向山脉还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南北向山脉把全国分为地势显著变化的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M的高山和高于5000M的极高山,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000M的中山和低山,以北东或北北东向为主。2)东西向山脉中,昆仑山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线,天山则是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线;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7.简述我国线性构造带及其主要特点。答:线性构造带指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性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中国线性构造带具有如下特点: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中国西部的构造带大多为北西向,东部多为北东向。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km左右。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对稳定。一些盖层很厚的地域内,各类线性构造都不甚发育,如松辽、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它们是在相当长的地史阶段相对稳定的地块。大部分活动带与大型线性构造带有关。在几个活动带交叉的部位,线性构造最发育。第二章自然结构1.简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1)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的发生旱涝灾害,焊机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作物生长季与雨季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使得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要求灌溉才会有农业。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一方面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单季作物(水稻、棉花)种植的最北区域;另一方面,冬季气温偏低又不利于多年生作物的越冬。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决定了我国种植制度必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2.简述我国气候水热条件的特点。1)气温基本呈自南向北降低的趋势。2)冬季的大部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东部平原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决定,而西部地区的温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和地势因素支配。3)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冬季风高纬的极地寒冷气团送到低纬度的结果,并且冬半年的寒潮活动频繁。4)夏季暖热,南北温度差异小。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使全国气温普遍升高,虽然北方太阳高度角偏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部分的弥补了太阳高度较低引起的热量不足。5)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由南往北增大。6)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一般来说,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7)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特点是: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8)降水的季节分配同雨型的关系很大。9)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征:(1)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在西南部川滇一隅稍为特殊,等雨量线自西北走向西南。(2)山地降水多于平地,迎风破的降水多于背风坡。(3)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台风登陆频率大的地方,降水量也因此增多。3.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差别。3)高原和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影响十分巨大。4.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定义: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2)形成:台风的形成同热带海洋面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存在赤道辐合带和东风波,促使大量湿热空气上升而释放潜热密切相关。(集中于夏秋季,7-9月)3)登陆地域:几乎遍布我国沿海省区,但主要在浙江以南各地,以广东最多。4)走向:台风在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环流形式和地形条件往往发生转向,登陆后逐渐变慢,强度减弱。5)影响:(1)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2)台风雨往往可以解除江南伏旱,也有利于农业生产。5.寒潮1)定义: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2)分类: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3)在冬季,大约平均10天左右就有一次冷空气爆发南下的过程。4)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4条:(1)西北方路径为最多,最强,造成长江以北的降温和大风天气。源地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2)北方路径,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3)西方路径,冷空气首先进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4)东北方路径,来自极地,形成于蒙古北部,叶尼塞河、勒拿河附近。5)我国平均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约6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最多的年度达10次,出现最少的年度仅2次。11月出现寒潮的次数最多,秋末和初春由于西风带的活动和调整,寒潮出现次数也较多。6)危害:(1)对我国气候的危害:A增加了大陆型B增加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C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2)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A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B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会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6.梅雨1)定义: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2)形成原因: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3)每年大致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4)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势状况:(1)梅雨形势稳定,雨量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2)梅雨很不稳定,天气系统变化快,与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