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本章主题:考察在机器大工业形式下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章内容:1-4节:机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加强了剥削;5-7节: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无产阶级带来的灾难;8-10节:机器逐步占领了各生产领域,使资本主义矛盾普遍激化章节框架:1.机器的发展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4.工厂10.大工业的农业第一节机器的发展一、机器的作用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的给与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二、机器和手工工具的区别(一)机器的本质组成发动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1.产生自己的动力,如蒸汽机;2.接受外部某种现成的自然力的推动,如水车传动机构: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把运动传给工具机,工具机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目的来改变它。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二)从手工工具向机器的演变1.工具机工具机是这样的一种机构,它在取得适当的运动后,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过去工人用类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之后,机器就代替了单传的工具。2.区别:作为单纯动力的人作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3.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仪器作业,有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体什么形式。4.工作及规模的扩大和工作机上的工具数量的增加,需要较大的发动机构……工具机已经代替了人的工具,那么现在自然力也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5.只是在工具有人的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之后,发动机才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形式。三、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一)区别:1.前者,整个制品是同一台工作及完成的……在工厂手工业中分成几种操作顺次进行的整个过程,现在由一台由各种工具结合而成的工作机来完成……这种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2.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连结的不同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但这种协作现在表现为各个局部工作机的结合。(二)工场手工业与机器生产中分工原则的区别1.工场手工业中,各特殊过程的分离是一个由分工本身得出的原则;2.在发达的工厂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个特殊过程的连续性。(三)一个机器体系,只要它由一个自动的原动机来推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自动机……通过传动机由一个中央自动机推动的工作机的有组织的体系,是机器生产的最发达的形态。四、机器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机器最先是由工场手工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制造的,因此机器生产是在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上自然兴起的……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在技术上同自己的手工业以及工场手工业基础发生冲突。(二)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三)因此,打工也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材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五、机器的应用决定了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一)机器的应用使自然科学代替了从经验得出的成规。(二)机器的技术条件使工人的劳动过程社会化。第二节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一、机器只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上(一)机器大工业把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不增加劳动消费而使生产力提高,所以机器并不创造V.和剩余价值。(二)机器使产品便宜——机器的使用节约了固定资本1.机器总是全部的进入劳动过程,始终只是部分的进入价值增值过程。2.使用和磨损之间的这种擦别,在机器上比在工具上大的多……机器的生产作用范围越是比工具大,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也就越是比工具大。3.如果机器的价值和机器转给日产品的价值部分之间的差额已定,那么这个价值部分是产品变贵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差评的数量,就像是取决于产品的面积。如果工作机的作用范围已定,那么产品的数量就取决于工作及作业的速度。4.机器转移的价值越小,生产效率越高,它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三)工场手工业与机器生产同种商品价格之比较。在机器生产中,由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相对的增大了,但绝对的说是减少了。二、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边界(—)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二)即使机器的所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所值相等,物化在机器本省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三)使用的边界: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小于使用这种机器所节约的劳动。(四)资本家使用机器的边界:自己的价值小于它所代替的劳动力价值。(五)特殊情况:在一些较老的发达国家,机器本身在某些产业部门的使用,会造成其他部门的劳动过剩,以致其他部门的工资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从而阻碍机器的应用。第四节工厂一、本节主旨资本主义生产从一开始就是劳动条件支配工人,只是到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后,才取得完全的形式。现代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因而机器成为主体,而人则处于附属地位。把工厂看作是以机器为中心生产体系,机器大工厂消灭了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旧的分工是马克思在本节中的主旨。二、尤尔博士对工厂的两种不同定义马克思认为,“第一种说法适用于机器的一切可能的大规模应用,第二种说法表明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从而表明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特征。”三、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一)自动工厂的重新分工1.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消失了。在自动工厂里,代替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专业工人的等级制度的,是机器的助手所要完成的各种劳动的平等或均等的趋势,代替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的,主要是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距。2.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了分工,工场手工业的有组织的小组被一个主要工人同少数助手的联系代替了。(三)重新分工的后果1.机器生产不需要像工场手工业那样,使同一些工人是中从事同一种职能,从而把这种分工固定下来。因此不断更换人员也不会使劳动过程中断。2.旧的分工制度由于习惯,仍然作为工厂手工业的传统在工厂里延续着,后来被资本当做剥削劳动力的手段。(四)结论:工人成为工厂的附属物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做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四、现代工厂制度给工人造成的危害(一)机器劳动对工人精神、身体造成极大的摧残资本主义工厂中生产主体和客体的颠倒;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以及工人在强大机器面前的无助;机器构成了资本家的统治权力。(二)机器带来的整齐划一的生产,使工厂形成了兵营式的纪律,同时形成了不同于工厂手工业的等级制度。(三)工厂给工人带来了恶劣的生产条件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只是在工厂制度的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成熟起来的,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第十节大工业和农业一、资本主义大工业给农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在造成工人“过剩”方面起到了强烈的作用。(二)破坏着人和土地间的物质变换,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三)在农业中,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转化同时表现为生产着的殉难历史,劳动资料同时表现为奴役工人、剥削工人和使工人贫困的手段,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同时表现为对工人个人的活力、自由和独立的有组织的压制。(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二、大工业在农业领域里所起的革命作用(一)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引起的最革命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壁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二)农村具备了与城市一样进行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三)农业和手工业原始的家庭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创造了物质前提。(四)农业工人在广大土地上的分散,同时破坏了他们的反抗力量,而城市工人的集中却增强了他们的反抗力量。三、结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