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第十组:宋燕燕张璐璐杨雅茹崔艺耀上海城市规划古代上海(1919年以前)近代上海(1919—1949)现代上海(1949年以后)1.城市性质及目标2.城市总体规划3.城市中心城规划4.城市生态,交通,绿地及城镇体系规划1总述2城市起源3上海老城厢4历史变迁1.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2.近代城市规划形成3.近代城市规划成熟未来上海展望#11总述2城市起源3上海老城厢4历史变迁——崔艺耀古代上海历史沿革上海最早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开始,因港设县、以商兴市。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至今,建城已有723年的历史。1843年上开埠成为城市近现代化的起点。城市空间从老城厢拓展至租界(32.4平方千米),进而向外蔓延,形成租界和华界共存的局面。在此后170年的历程中,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上海的城市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调整,并逐渐形成今天的城市空间的格局。一总述二城市起源•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以远溯至6000年以前,然而今黄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地。•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的官方机构——上海务。•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镇襟海带江,原野衍沃,川陆之产兼而有之。•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次年正式建县。三上海老城厢•座落在黄浦江边上的上海老城厢,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大上海的发端,也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上海老城厢在历史上是指晚清以来人们对上海县治的习惯称谓,是与租界新城区相对而言的。其区域范围,不仅包括原城墙以内的行政区和商住区,也包括东门外沿黄浦江的商业码头区。•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准将上海的建制由镇升格为县。•从此以后,虽然上海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却有260余年的时间没有修筑城墙。四历史变迁明朝中叶,城内已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叉的街巷系统。在县署的东西两侧辟有三牌楼街和四牌楼街两条南北干道,另有新衙街,康蔺巷,新路巷,薛巷,梅家巷,观澜巷,宋家湾,马家巷,姚家巷,卜家巷10条街巷,此外还增设了15个里坊。县城形成以县署为中心,东,西门为轴线,城墙环围的城市基本框架•清代,上海城厢市政建设发展更快,•主要街巷在康熙年间有25条,嘉庆年间增至63条,同治年间多达80条。•城内街巷如网,太平街为最宽阔的大街.•县城濒临浦江,城里河洪密布。城中另一个特点是桥多。•1843年上海开埠后,1845年英租界首先在县城北郊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人民路)以北,洋泾浜以南的地方建立。•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几年后,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有替代老城厢之趋势。上海的经济中心向北转移。#21.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2.近代城市规划形成3.近代城市规划成熟近代上海——杨雅茹近代上海规划史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1840~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国5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开始。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近代上海规划史•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895年,华界的既有城市改造主要是以马路主义城市建设模式为基本范型的。•1895年这之后,上海对既有城市的改造主要就是街一马路一马路网的改造.以改善城市凌乱的环境和交通状况。可以说.马路主义建设模式是上海既有城市改造时期的主要特征。1898年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近代城市规划形成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1927年。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要把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商港城市、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的是孙中山先生。•巴洛克规划。大上海计划图近代城市规划形成•欧美早期近代功能主义规划。正因为直接影响《大上海计划》的是美国近代城市规划,《上海市分区计划》将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对土地进行分区既避免投机和功能的单一性,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图近代城市规划形成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规划中特别强调军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与建筑形式当作折衷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特殊要求,表现出主义的一种式样来创作。明显的殖民性、军事性。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国民政府相同的顺序,即首先从市区中心开始规划。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图近代城市规划成熟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全占领租界。在《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此项规划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规划”。大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近代城市规划成熟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主导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都被引入中国,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型。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近代城市规划成熟有机疏散理论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卫星城理论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区际规划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区内规划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近代城市规划成熟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中规定了用邻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单元.有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规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镇,疏散过剩人口。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显然是受田园城市和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仍运用了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草图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草#31.上海的城市性质和目标2.城市总体规划3.城市中心城区规划4.生态,城镇,交通,绿地规划现代上海——张璐璐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巴莱尼柯夫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1953年9月,穆欣来上海指导编制《城市总图规划》,并作专题报告,为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上海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年三年大变样的新局面。一.城市性质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上海城市规划编制基本形成了“一整体,二大片,三系统,四层次”纵横相结合的网络体系。1.一整体: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为总纲;2.二大片:中心城和郊区分片进行具体化;3.三系统:二大片规划中具有产业布局、专业系统、重点地区等三类专业规划;4.四层次:这些“块块”和“条条”规划,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四个层次,形成系列。三.城市总体规划上海总体生态格局呈现“两江一河,一湾两山两片,三环五岛多点”的空间形态。要进一步扩展区域空间,构建“四区两片三核三网三环多轴多带多层多点”的总体框架。四.生态规划四区:城市生态安全关键控制区,城市生态修复与重建区,城市生态缓冲调控区,城市生态适度开发与利用区两片:指浦西和浦东的集中城市化的区域三核:与上海水环境和自然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江口近海海域,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杭州湾近海海域,淀山湖和黄浦江的水源保护地,准水源保护地三个核心的生态功能区三网:指规划上应进一步有机联系路网、水网、农田林网的景观网络三环多轴:考虑围绕中心城和各个中心城镇的高速公路环、轻轨交通线和一般公路线构成交通网络体系多带:指要结合众多河流交织而成的带状廊道,进一步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多层考虑综合的多层次的城镇生态体系空间。1.总体目标:要逐步建设成若干个适于工作、居住、学习、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种活动的综合分区,以利于中心城居民能够就近工作,就近生活。2.结构布局:中心城的建设和发展采用“多心开敞式”的结构布局,各分区之间,保持一定数量的绿化、旷地,包括一部分菜地农田,既有利于调节城市空气,又有利于加强人民防空和城市消防。有利于提高城市抗震、防灾能力。五.中心城总体规划上海的住宅紧张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住宅建设仍将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中心城的建设相应地采取以下规划原则:“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使每个分区都具有居住、工作、劳动、学习、游憩和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加强行政管理等功能,并使新区为邻近的旧区提供住宅建设条件。六.住宅布局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工程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连通的设施。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油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居住等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小城镇是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今后要有重点地发展,如罗店、泗泾、朱家角、亭林、堡镇等县属镇,人口规模为0.5~2万人,吸引服务范围约10万人左右。自然村规划建设:要与农副业生产规划结合起来,建立多部门的经济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郊县小城镇建设:要相对集中,发扬当地特色,特别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注意保持原有的地方特点。七.城镇体系建设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战略目标,以“三港两路”为建设重点。“三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两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八.交通规划市域交通以“两网”为重点。“两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铁路交通]上海三大火车站:上海南站、上海火车站、上海虹桥火车站。其它小型火车站:安亭北站,金山北站,南翔北站,上海西站,松江南站,芦潮港火车站。[公路交通]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世界上最多线路的城市之一)出租汽车企业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