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学生无法区分加减应用题的问题对于应用题教学,我们都熟悉它的结构、类型以及解题思路、方法等。新课程改革以来,把“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应用题”也不再单独的安排一些单元,而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四个学习领域之中,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过去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们非常重视“应用题”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培养学生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应用题不再成为独立单元,反而是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加强。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应用题列式时,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加法还是减法?真对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探讨:要能够把握“问题解决”的问题,要准确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搞清问题的求解目标和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问题解决的第二步是设计求解计划,这要求大量的分析综合,尝试与猜测、类比与联想,这对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大有益处。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就是对所得结果作检验和回顾。小结: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求解作答??检验反思。1.帮助学生读懂题意对于解决问题,学生的困难,一是读懂题,二是分析数量关系。我们在这里强调读懂题。读懂题,为后面分析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怎样是读懂题,我们可以:一遍读,搞清楚是什么事;二遍读,进行筛选,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三遍读,告诉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只有我们读懂了题,才能更好地进行解决问题。2.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例如,教师要鼓励学生首先看懂问题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熟悉的符号表达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所求的问题和情境中的条件,运用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分析数量关系;回忆所学运算及其他内容的数学意义,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向别人解释自己所列模型的实际意义。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一些数学模型的典型实例。我们要重视对运算意义的教学。加、减运算的意义是核心概念,要让学生积累原型,在什么时候用加、减运算。特别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促使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是否可以用数学来解决。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的应用问题的教与学,学生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收集和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了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也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获得了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知道了如何区分加减法应用题的问题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主题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乐趣,化难为易,使学生尽可能地在愉快的气氛中突破难点,确定用加法还是减法。②从问题入手解题在读懂题意后,首先确定是求什么,如果题中是求总数,那就要根据问题去顺藤摸瓜,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根据条件和问题来确定用加法。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求剩余也是用减法等等。实验小学“问题解决式”教科研活动安排表本次研讨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无法区分加减应用题的问题活动的时间4月26日活动人员孙老师、赵老师、周老师、赵老师活动形式集体教研详实的活动过程一、主持人明确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本周教研的主题是:如何解决学生无法区分加减应用题的问题?本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学生面对应用题,无法确定用加法还是减法。二、交流我们的实践过程赵老师: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如果是求总数就用加法。孙老师: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如果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赵老师: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如果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周老师: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如果已知一个数和两个数的差,求另一个较大的数用加法求,求另一个较小的数用减法。三、总结计算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收获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更多的了解了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列式时,一看到多多少,就容易用加法;一看到少多少就容易用减法,在这方面以后要加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