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一、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共识:文物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共识和基本原则。趋势:应用新技术,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是发展趋势。举措:高度重视、逐步发展,理念强化、列入规划、深入研究、产业化发展、专项资助、推进标准建设。发展:从“抢救性保护为主”向“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发展。1.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2000年以来,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提出建立我国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体系的发展目标取得了一批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技术成果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国家项目)《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应用资金)设立了“预防性保护”专项经费基本建立馆藏文物环境监测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环境质量标准(调查)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馆藏文物保护管理综合研究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综合研究“十五”专项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二五”规划2001-2005年2006-2010年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项目)2011-2015年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和示范专项(国家文物局+工信部)准备研发应用深入目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珍贵文物较多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全部达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手段和形式实现突破。加大保护力度: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完成150家博物馆及重要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建设项目;完成10万件珍贵文物柜架囊匣配置工作;完成省级博物馆库房标准化改造,实现新建地市级博物馆库房达标;完成处于全国7度抗震设防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珍贵文物的防震加固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达标提高突破《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预防性保护:出台馆藏文物日常养护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博物馆库房标准,实施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在文物收藏较为集中的博物馆,建设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环境调控系统和专有装置,实现国家一、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在地震多发地区,开展馆藏文物防震设施建设。实施馆藏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改善馆藏革命文物保存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一)提高技术预测预见能力,加强基础科学技术前沿研究。(二)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文物保护装备建设。(三)加快急需标准制定,推进文物信息化建设。(四)推广文物科技成果,构建多元化科研组织。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遗产地风险预控等方面,实施20项以上文物保护科技示范项目。文物保护装备研发和应用。2.博物馆与文物科技保护学术研究文物价值研究保护修复研究展陈技术研究宣传教育展览展示观众服务对外宣传收藏保护收藏保管预防保护安全防范综合管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就是收藏、保护好文物藏品研究和利用文物藏品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文物在现代环境下,博物馆的各项工作都与科技有关:实施保护、修复处理、藏展装备、数字保护、物联网应用文物材料构成与制造工艺:研究文物材料质地与特征,探索其制造工艺与技术水平,揭示文物的价值和发明创造性(价值研究)。文物年代测量与真伪鉴别:研究采用科学手段,测定文物的制作年代,鉴别文物的真实性,揭露其伪造方法(科技鉴别)文物病害判别与劣化机制:研究文物材料、结构所遭受的各种病害和破坏程度,探索病害产生原因与作用机理,为保护处理与修复文物提供科学依据。(健康评测)文物保存环境与监控措施:研究文物所处环境空间和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作用机制,应用合适的环境监测和调控手段预防保护文物(预防保护)。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主要研究内容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装备:研究抑制文物材料或结构进一步损害的保全方法、保护材料、处理工艺和保存设施等(保护方法)文物修复技术与传统工艺:研究文物装裱、修复、修缮的方法、材料、工艺;研究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修复工艺)。文物安全防范技术:文物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研究,如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核实的(安全保护)文物考古调查与发掘技术:文物埋藏环境与古代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记录、整理(考古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藏品数字化,数字化管理等(信息技术)文物展陈和观众服务:展陈声光电技术、导览、观众管理(互联网+)文物复制和标本制作技术:文创产品技术支持。如3D打印(复制技术)。。。文物科技保护是一项应用科学表现为多学科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学科的综合应用)光学文物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历史学考古学气象学环境保护学古生物学岩体力学美学微生物学……建筑学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特点文物保护——就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和工艺手段,对文物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实施保护修复处理和采取预防保护措施。达到长期保存文物实物资料,尽可能永久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史料的目的。文物保护修复车——文物流动医院青铜器除锈保护处理3、文物科技保护的分类和内涵防病治病诊病文物文物保护修复——就像是给文物看病,进行体检诊断(诊病)、治疗病害(治病)、预防病变(防病),目的是:使文物能够延年益寿。因此,也可以将“文物保护修复室”比喻称作为“文物医院”文物保护修复的内涵文物检测分析——体检诊断——健康评测1.文物价值研究:分析和提取文物的材料结构信息、制造工艺方法、判断文物制作年代(真伪鉴别),揭示文物的价值。2.文物健康评测:科学判断文物病害的种类、严重程度,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制订保护修复方案,提出具体的技术路线和保护修复材料以及相应预防性保护措施等;研究病害形成机理以及相应的无损、微损检测方法。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热释光年代测量系统诊病X线CT摄影采用X光断层扫描仪(X-CT)检测分析木雕佛像的制作方法;检查木雕佛像内部存在的病害情况;文物保护修复——治疗病害和缺损——本体保护1.缺损修补完整:将损坏的、缺损的、变形的文物修复完整;传统修复工艺科学化。2.去除文物病害:除锈、清洗、加固、消毒除虫霉等;研究保护技术、工艺和材料。书画装裱修复室器物修复室治病修复前,有缺损修复后,完整不宜看出修补痕迹金属文物的除锈、清洗文物预防性保护即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和档案的目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理念,已经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文物预防性保护——预防病害发生防病展厅和库房的环境控制——为了有效解决馆藏文物保存条件,对文物库房、展厅的温度、湿度、污染物进行主动性控制——恒温恒湿净化过滤系统。改造后的上海博物馆书画展厅展柜底部的进风口展柜顶部的回风口加湿装置恒温恒湿循环过滤系统过滤装置环境监控显示屏展柜、储藏柜、囊匣等微环境监测与调控——调湿剂大量应用——“稳定”展规内湿度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感知”文物的风险二、博物馆环境与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2006/1/242006/1/292006/2/32006/2/83035404550556065701618202224R.H.(%)DATET(C)TemperatureRelativeHumidity又称为: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文物微环境博物馆环境——主要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封闭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条件。1.博物馆环境(MuseumEnvironment)的定义和范畴微环境(以展柜、储藏柜、包装盒内空间为代表)小环境(以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为代表)大环境(覆盖整个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室外环境(博物馆建筑之外的空间)博物馆环境空间分类室外环境大环境小环境微环境按博物馆环境空间分类以展柜、储藏柜、包装盒内空间为代表以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为代表博物馆建筑之外的空间覆盖整个博物馆建筑的空间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分类:理念——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保存环境,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稳定环境——是指保持文物保存环境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止相对湿度、温度等因素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所谓“适宜指标”,是指文物本身已经长期良好适应的温湿度环境状态)洁净环境——是指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环境中特征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处于安全阈值以内。(所谓“特征污染物”,是指影响不同材料文物的主要敏感因素,不同材料的环境敏感因素和作用程度不同)预防措施——1)从源头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污染物、光照、温湿度、有害生物、振动等因素,加强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必要的调控措施;2)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应以湿度调控为优先;3)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以有效、适度为原则,采用相应技术路线和措施。2、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预防性保护保护理念预防对策科技研究设施产品质量评估系统管理风险预控规范标准调控措施环境监测文物预防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3.预防性保护的主要内容博物馆建筑和布局:从博物馆选址与大气污染,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环保、节能与防震,库房和展厅的布局位置、大小和空气缓冲,等等;环境质量监测: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及小环境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的监测、评估、预警;环境调控:对室内小环境的空调系统、除湿机或增湿机等的调控,以及微环境被动或主动调控,包括温湿度、污染物和微生物、文物照明、文物防震等的有效调控。日常养护:定期进行检查、清洁、除尘、消毒等,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或轻微损伤。包括对文物本体的病害进行检测、监测、检查与保护修复。对于文物预防性保护而言,现代分析检测是风险设别、预测、评估、处理的重要手段。文物保存设施:配备合适的储藏柜、展柜和囊匣等保存设施,营造“稳定、洁净”的保存环境;包括文物的运输与包装。长效机制:有效的、经常的管理机制,包括岗位、制度和设施运维。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内容微环境空间:文物保存环境具有空间容积小特点,如展柜、储藏柜、囊匣等。污染气体容易聚集、常规的空气质量检测方法不能适用,因此需要从源头控制材料质量、需要特别的小型化监测仪器。影响因素特殊:除了常规的温度、湿度、光照、一般污染物之外,甲醛、甲酸、乙酸、羰基硫被证明对文物破坏大,但目前缺乏合适的监测传感器。现有人居环境检测评价技术和规范不能涵盖文物保存环境监测需求。因此需要特别的、合适的实时监测或实验室离线监测手段。影响低浓度:文物长期保存要求控制污染物浓度低(ppb级),现有ppm级、低精度的监测传感器不能满足应用需求,需要研发或提升。一般高照度下的紫外线辐照检测仪也不能满足文物低照度状态的监测。管理要求高:环境监测、调控装置应充分考虑文物保存的安全性设备运维的安全性和简便性。博物馆环境的特征4.馆藏文物保护和管理,已经提升到风险管理层面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风险管理问题。目的是:识别和量化馆藏文物所遭受的风险,确定保护优先级别;解读文物劣化机理,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提高预防保护能力。文物保护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Valuation风险管理决策和控制RiskDecisionMaking为此,应建立“监测—评估—预警—调控”预防保护风险全周期管理体系。监测是基础: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监测、安防监测、游客监测;监测的目标:病害可诊断、险情可预警、风险可预报、趋势可预测。风险感知:建立文物保存环境检测系统(以无线传感系统为主);风险评估:建立博物馆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质量标准和软件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