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序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蕴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其高妙的语言,精湛的佳句,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替代的甘泉。因此,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母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版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其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虽然有低、中、高年级之分,但其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却是相近和相通的。建构一个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模式,有利于教师把握多种体裁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也有利于教师迅速掌握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益是有所裨益的。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一、设境导入,了解学情(一)导入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中成功有效的导入是确保课堂效益的基础。常用的导入方法有:1.配乐朗诵诗词导入2.讲解故事导入3.课件展示诗词场景导入4.激趣赛诗导入5.设置悬念导入(二)了解诗人1.教师简介作者。2.教师提问,学生交流,相机补充。(三)理解诗题古诗词的题目短小精悍,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理解诗题的方法有:1.从识字引入。2.从关键词突破。3.结合插图理解。4.参考资料、注释理解。5.同类题目对比,寻找差异。策略:1.导入的方法根据古诗词不同的体裁、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形式,旨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乐学好学的氛围。2.对诗人的了解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积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交流,主动参与。3.理解诗词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意思,而且要从体裁形式等多方面加以把握。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一)学习生字,读准古诗1.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义,有效指导生字书写。2.指名读古诗,纠正错误读音。3.齐读,巩固。(二)读顺古诗,理解诗句理解诗句的形式有:1.利用工具书理解关键词句。2.借用资料、注释理解。3.小组合作交流理解。4.学生质疑,师生释疑理解。理解诗句的方法有:1.增补诗句省略内容。2.调整诗句词语顺序。3.更换词语,进行对比。理解诗句的成果可以表现为:以诗译诗,与人物对话,改成现代文,编成课本剧等。理解诗句的策略:整体感知,不要“庖丁解牛”。对比观照,不要“一叶障目”。整合资源,不要“文字游戏”。鼓励自学,不要“越俎代庖”。三、品词析句,领悟诗情。品析是从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对诗词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时空的障碍,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感受文字的魅力,达到陶潜《移居二首》中所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诗词阅读的技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品析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语言的角度诗词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学好它必须抓住语言,包括遣词造句的简省凝练、形象生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具体的方法有:1.扣住诗眼2.分析关键动词3.注意情语4.理解修饰语5.品赏叠词(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诗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除直抒胸臆外,还可即景抒情、托物咏怀、借史言志,可用对比、联想、衬托等,只有准确掌握了诗中的表现手法,才能通过表面的描写发掘出其内在含义,才不至于分析讲解时,流于空洞肤浅或失之穿凿。表现手法有:妙用修辞、完美句式、叙议结合、衬托象征、寓情于景、多角度的描写等。(三)从诗题和作者的角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穿越时空。追寻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诗人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结合诗词介绍诗人出生、经历、修养、思想、爱好,尤其是创作背景,是学生领悟诗人情感的基础。(四)从意象的角度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品析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品析的具体操作方式有:1.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意境。2.利用音像显示,体会意境。3.收集史料,感悟意境。4.讲解故事,体会意境。5.走近作者,感受意境。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古诗讲究格律,字数整齐,音韵和谐,乐感明显。从诗行的排列到词语的运用,特别是节奏和韵律的安排,都是为了和谐完善的表达思想感情。要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进而深入领会作品思想内容,必须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词的节奏、韵律和内在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词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熟读成诵的操作步骤可分为:1.明确韵律,把握节奏。2.体悟感情,定准基调。3.激发热情,指导朗读。4.检查效果,完成背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词的浸润,古诗词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进行拓展延伸:1.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2.抓住“同题材”作品拓展延伸3.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策略:拓展延伸要考虑到课堂的容量,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不宜过多,涉及面不宜过广,力求精炼有效。《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的。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深刻,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2.了解“寓理于景”的写作方法,真正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境导入,了解学情1.名句品读,走近诗人1)老师这儿有几句名言,看看你能读懂它们的意思吗?(出示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须有疑,方能长进。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2)指名同学随意选择一句名言,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3)你们发现这几句名言都和什么有关?(读书)它们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咱们一起来读。(齐读)4)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朱熹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补充性点评: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2.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板书)(读题理解题目意思)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1.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学习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认真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出诗的节奏美。2.借助插图,难理解的字词查查工具书,说说诗句意思。3.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学习。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评价预设一:(读得字正腔圆)相机正音提醒生字“鉴”“徘徊”的读音,多音字“为”理解“鉴”在文中的意思:鉴在字典上有5个意思①古代用铜制成的镜子②照③仔细看④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⑤旧式书信套语你认为在文中是指什么呢?说出理由指导书写: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鉴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收下放,人字头的撇和捺要展开写,最后一横写平把整个字托住。评价预设二:(读得有板有眼)古诗讲究吟诵,要读得有停顿,做到有板有眼。教师范读再指名读齐读评价预设三:关注诗句中的标点(?)指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4.还有不懂的吗?相机理解“渠”“如许”等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首诗大概的意思。三、品词析句,领悟诗情1.品读一二句1)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书: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你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吗?(板书:清)2)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细细地品味品味,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鉴”理解“一鉴开”作者把半亩方塘比作什么?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让我们感受到池塘清澈明净。理解“徘徊”换词比较读着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指导朗读天光云影随着池水来回移动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咱们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看着这画面,你想到什么词句?你们喜欢这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吗?能读出这种感觉吗?2.品读三四句1)作者被这清澈的方塘深深吸引,看着这样的方塘,作者不禁问(出示后两句)你来问,你也来问一问一起来问问:——问渠哪得清如许?原因是——能把诗句换成自己的话来问一问,答一答吗?自己练着说说。同桌合作,一问一答。2)现在知道“为”为什么读第四声了吧。(因为)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课件出示: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那么在第一、二句中有一个词其实就在暗示我们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进入池塘,你发现了吗?(徘徊)3)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才如此清澈,诗人怎能不发自内心的喜欢呢?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3.景理相融,深化理解。1)还记得得我们刚开始时朗读的名言吗?“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质疑预设:(1)“清如许”除了说水清澈明净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吗?(2)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能把题目改为《观塘有感》吗?(3)这首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出示讨论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能把题目改为《观塘有感》吗?学生交流理解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联想到读书,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相机出示填空题: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__________。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使人__________。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清澈明净,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心智明,也就是心智更开豁、更敏锐。(板书)朱熹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也使人们一下子接受了他的观点,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齐读古诗)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传诵、被人们应用。我们来看这几句话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分别是什么意思?(出示片段1:朱雪琦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出示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了整个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