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血”意象的文化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余华小说中“血”意象的文化思考作者:舒琪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7期摘要:在余华的小说世界里,“血”就是主导的意象母题。它反复地出现,保持其自身的内在律动及特有的意象模式。血的意象就像是余华小说的注册商标一样,赋予小说独特的个性和神奇的质感,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关键词:余华小说;血;意象分析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分析中国人对“血”的定位,探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血”的渊源,显示出余华小说中“血”的出现都代表一种意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撞击,是人类文明成长的许多印记与叙述,是作者复杂生命体验的文化表达。关于“血”意象的文化意义,余华对此的解读是:暴力、血腥、死亡、生命、血缘,总体来说分为对原始血肉的迷恋和对血亲感情的纠缠。一、“血”意象作为自然属性的意义古人认为:“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血气’连用就是指生命”。血气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就是人体内保持热量的储存库。《活着》里面有庆因为被抽血抽死了——县长老婆难产,而当时失血过多,医生要全校的孩子出来验血,但是却没有人血型符合的,只到抽到有庆才找到想要的血型,当血越抽越多,有庆的脸也白了下去,说明血在流失的时候,人体内的气也在消失。而许三观中“血气”一说就更加明显了。文章开头出现的男青年哪个不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但是随着生活压力的一次次冲击,男人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本来会用完的“血气”又因为卖血而荡然无存。最后阿方身体败掉了,根龙死于卖血,而许三观在年老的时候想为自己卖一次血,血头竟然说“你都老成这样了,你身上死血比活血多,没人会要你的血,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活的血就是有生气的血,而许三观已经没有“血气”了。而在人生面对困境的时候,“血”的可以再生的自然属性使生命韧性得以继续。在生命的文化意义上,“血”通过自我的更新换代保持人们的活力,而这种活力又分为单个人的持久性和生命更替的生生不息。作为极具忍耐力三部曲的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分别代表了普通的劳动人民对于生活困苦自我调节的方式。他们有的选择沉默,有的选择自我幽默,有的选择欲望的发泄。二、“血”意象作为“血缘”的文化解读龙源期刊网血又代表着血统、血缘,古代后代与前代的亲属关系靠血缘来认证。在中国,“家”的概念通常指由配偶关系以及亲子、兄弟等血缘关系所缔结的家庭集团。女儿与儿子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与其存在血缘关系,而对儿子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将血脉传承下去是儿子最重要的事。在血缘的文化意义上,“血”变成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连接。像《许三观卖血记》中,为了二乐的前途,许三观硬是又卖血又过量饮酒,将自己往危险境地逼。而他最耿耿于怀的是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饥荒年就带一家人吃面条唯独让一乐吃小红薯。但生命的传递有时候并不单单指传宗接代,它的理解应该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是生命之间互相距离的拉近”,可以说是华夏民族整个的血脉相连体现出这种难以割舍的温暖。三、“血”意象作为“苦难”的文化解读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血光之灾”的意思,往往暗示着天灾人祸,血与苦难有着不解之缘。在许多场合,见到“血”就意味着灾难的降临,而没有尽头的“血”意象就意味着苦难的一生。《旧唐书·李密传》:“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清·陈忱《水浒后传》:“刘猊丢甲丢盔而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折了二千多兵,退到万庆寺喘急方定。”里面的描述都在表明“血”的出现是劫难过后的最大痕迹。余华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吝笔墨描写一幕幕暴力血腥的大场面,并且它们大多数是充满温柔的残酷、隐晦的诡异。温柔的对待,流不尽的血,怜惜地抚摸,血肉模糊的肢体,常常是余华作品中对主人公的写照。在对待暴力血腥大场面的时候,他们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耐性和细心。四、“血”意象对于“人性”的文化解读人类早期祖先最初对血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是从对祭祀之血的认识开始的。宗庙祭祀时杀牲献血,向祖先及天地神灵表达敬意。描述祭祀之血的血意象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它表明人可以和神之间形成求索酬报关系。人类对血的认识逐步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血可以描述人神关系及人的本性与理想性格。因而血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的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物體。现代著作对鲜血这一特性也有提到。《红岩》中:“血水正从他们身上涌出,流泻在地上。火光中,滩滩血水,闪烁着腾腾热气和耀眼的红光。”“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露出冷笑,让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遍了脚下的红岩。”血从革命英雄的身体里流出,染红了大地,染遍了红岩。这些土地是英雄用鲜血染红的,是用英雄的鲜血的牺牲换得的。这里的血是一种崇高的象征。这也是说明鲜血在现代社会中同样没有失去神圣而伟大的意义,它的出现代表着不平凡的举措。龙源期刊网综上所述,余华的作品结合了鲁迅、卡夫卡、川端康成等著名作者的文体风格,将他个人想要展现的追求颠覆而真实的世界描绘出来,而他的种种手段都离不开“血”意象的运用。当世界变得像余华所说的那样已经充满了虚伪和欺骗的时候,“血”总是以它天生的冲击力揭开事实的真相。在余华的笔下,“血”有可能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面貌,也可能是忠诚真正的象征,可能是疯狂摧残的罪证,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债务,可能是第一次得到的耻辱,可能是避之不及的无妄之灾,可能仅仅是一种爱好。总之,它在余华的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断随着人们的变化而转变着角色。参考文献:[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4]余华.现实一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杨敏.古代文学中的“血”意象表达及其审美意义[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