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完某篇课文,上完一节课后,不要以为就此完成了任务,一定要增强利用教后环境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注重“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课上精读,课后巧读”,帮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有机会把课上进行的语言训练得以实践,在不断的学和用中扎扎实实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对每一篇课文,我不仅在早自习,每堂课之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朗读,而且鼓励阶段性摘果子,将读通、读出感情、背诵等环节逐个突破,循环往复地进行训练,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二、树立新的知识观,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在教学中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具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2-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如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桂林的山的那段话:“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师即可指导学生联系家乡的大山,理解、感悟,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想象这些山的样子,最后让学生结合图,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像这样设计组织学生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运用语言,实现对学生语言的训练。2.注重全程积累在阅读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层次性,力求全程训练,全程积累,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真正让语言训练步入从理解到积累和运用的轨道中。我在语文教学中,常这样做: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反复读。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挑出词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它们来说说话,这种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的教学小环节,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又能服务于课文,帮助学生-3-了解课文内容,真可谓一举多得。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所以,我的一贯做法是每遇这些地方,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穷人》一课中桑娜的两次沉默,可引导学生说说桑娜为什么沉默?她在想些什么?面对桑娜的沉默,渔夫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大家一起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理、语言、行为,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新课改提倡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但这不等于说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知道,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不仅不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4-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要落实好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认真阅读,从字、词、句、篇一层层地深入,认真思考、联想,与文本认真对话,让阅读教学获得它应有的生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好学生和作者的对话,建立主体间平等互动,相互尊重的对话精神。左拉曾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李白的思乡之情(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旅居他乡,看到皓月当空时,不禁低头想念起自己的家乡来),再让学生联想自己跟父母或其他亲人去旅游他乡时思念自己故乡的真切感受,此情此景,学生就会感同身受。三、结语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只要能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c精神世界,并运用多种策略,就会让学生觉得不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而是在进行着有趣的活动,就会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