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3、学习中心句、排比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习中心句、排比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阅读能力。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幅名画。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齐读课题。3.简介画家及其作品《清明上河图》。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3.多音字组词。4.结合课文和书上插图,说说这幅画主要画了什么?三、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学习要求:根据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完成资料卡。(画名、作者、年代、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情况。)2.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独立阅读思考。3.学生汇报。(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1.出示学习要求:看图并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每段的中心句。2.第二自然段(1)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观察图画,找出中心句: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板书:下了很大功夫(2)体会“五百多个”。(3)学习排比句: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4)有感情地朗读排比句,边读边想象画上的人物。(5)小结: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3.第三自然段(1)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读,观察图画,找出中心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板书:街市热闹(2)体会“形态各异”。(3)学习排比句: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4)有感情地朗读排比句,边读边想象画上形态各异的人物。(5)小结: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4.学习第四自然段(1)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观察图画,找出中心句: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2)小结: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板书:传神(三)口语训练1.提出要求:说一段话,有中心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2.学生独立思考。3.指名学生说一说。四、总结:《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多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珍宝!张择端在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把街市画得那么热闹,把不同的人物画得那么传神,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名扬中外五、丛书阅读。丛书(3)第60——62页《永乐宫壁画》1、简介永乐宫壁画。2、提出阅读要求:(1)感受永乐宫壁画的艺术价值。(2)画出好词好句。六、布置作业小练笔:写一段话,有中心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70——100字。板书设计: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下了不少功夫街市热闹传神名扬中外教学反思:《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它不仅让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在三年级小组学的组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摸索,使孩子们在小组学的意识和技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第四自然段中抓住“最有意思”这个词让学生小组学习时,本想让学生或表演或朗读来表现最有意思,可效果没有想象的完美,而且占用的时间较多。下课后,我在想,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自己读中感悟其中的趣味是不是更好。另外,这么一幅气势宏大的古画,作者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