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一流课程建设的实现路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地方应用型大学一流课程建设的实现路径何宁2019.4.明德砺志博学笃行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两个双万计划:涉及专业和课程。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docx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第一,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元素,但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任何教学改革,只有落实到课程上,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第二,课程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软肋,是一个关键问题,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样存在这一短板,差别只是问题的轻重、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而已。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第三,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课程是解决这个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第四,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学校好与坏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明德砺志博学笃行一、金课的标准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吴岩司长2018年11月24日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总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李志义教授提出了五条:明德砺志博学笃行1.低阶课堂与高阶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的认知。低阶课堂指的是低阶层次的教学,掌握的是低阶知识,形成的是低阶思维,发展的是低阶能力;高阶课堂指的是高阶层次的教学,掌握的是高阶知识,形成的是高阶思维,发展的是高阶能力。明德砺志博学笃行2.灌输课堂与对话课堂。从构建主义倾向、客观主义倾向、个体受众和群体受众四个维度,可以将课堂分为四类:群体—探究类、群体—接受类、个体—探究类和个体—接受类。灌输课堂以“群体—接受”为主要特征,对话课堂以知识的对话、思维的对话和心灵的对话为主要特征。知识的对话要求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将老师从课堂上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将学生从课堂上的“观众”转变为“演员”,将课堂从“一言堂”变成“学习共同体”。明德砺志博学笃行3.封闭课堂与开放课堂。封闭课堂特征是“三固定”: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在封闭课堂里,教学活动围着老师、教室和教材三个中心转。开放课堂就是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和实验室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扩充。如何写文献综述.docx明德砺志博学笃行4.重知轻行与知行合一。重知轻行,理论与实践脱节,已成为课堂教学之痼疾。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而大学教育却陷入了知识教育的泥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树立实践育人理念,达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学习时要“躬行”,强调向实践学习;二是学习后要躬行,强调学以致用。专业与职业导论作业要求汇总及评分标准.doc明德砺志博学笃行5.重学轻思与学思结合。大学课堂有五重境界:沉默(silence)、问答(answer)、对话(dialogue)、质疑(critical)和辩论(debate)。质疑和辩论是高境界的课堂,质疑是辩论的前提,也是思考的起点。思考从质疑开始,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达到深刻理解;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以达到深信不疑。明德砺志博学笃行要转变“句号”课堂为“问号”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将“问号”变成“句号”。可以用“懂不懂”(表示水平)和“疑不疑”(表示层次)两个维度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划分成四种状态:既懂又疑,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课堂,可谓之为“金课”;只懂不疑,这是低层次高水平的课堂,可谓之为“土课”(传统“土”课堂);不懂只疑,这是高层次低水平的课堂,可谓之为“木课”(没有灵气);不懂不疑,这是低层次低水平的课堂,可谓之为“水课”。明德砺志博学笃行对比:2003年教育部在启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精品课程时,也提出了五条标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doc明德砺志博学笃行二、金课的类型吴岩司长去年提出,今后两年到三年时间内,高教司要下大力气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明德砺志博学笃行1.线下课程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叫silence,课堂上很安静,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睡、拼命吃、拼命玩,互不干扰,一片祥和,就是没有拼命跟老师学习。第二重境界叫answer,老师提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yesorno?这种互动跟没有互动差不多。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第三重境界叫dialogue,有情感和内容的交流,这种课是好课。第四重境界叫critical,有质疑的味道在其中,学生不仅和老师有互动,还能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跟老师还有点小争论。最高一重境界是debate,有争论、争辩,甚至还有争吵,老师讲的学生可以不同意,学生可以讲自己的看法。明德砺志博学笃行UCLA(加州大学)做过一个研究,把资质相同的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silence的课堂上,一部分在critical或者debate的课堂上,四年过去后,前一部分被动的只会循规蹈矩的只掌握已有知识的人,后一部分则会成为独立思考、敢于批评、敢于质疑,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明德砺志博学笃行2.线上课程“互联网+教育”催生的一种新课——慕课(MOOC),2017年高教司推出了首批490门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推出801门,到2020年,高教司一共要推出3000门国家级线上“金课”。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明德砺志博学笃行3.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高教司大力推广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金课”,每个学校都可以建、可以用、可以学,充分应用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线上“金课”的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这是西部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主要路径。明德砺志博学笃行4.虚拟仿真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课程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虚拟仿真,突出的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如果说“互联网+教育”的课深刻地影响了今天,那么“智能+教育”有可能开启教育的未来。因为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了高等学校实验、实习、实训中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原先“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上”的问题。明德砺志博学笃行高教司推出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7年105个,2018年296个,一共评出401个。这就是国家级“金课”。计划到2020年推出1000个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提高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打造虚拟仿真的“金课”。明德砺志博学笃行5.社会实践课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赛推出了两堂中国最大的课。一堂课叫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被孙春兰副总理誉为解决中国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关键一招、创新一招。另一堂课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年有265万人同上这门课,产生64万个项目,成为全球最大最好的双创路演平台,被国内外媒体誉为“无与伦比、惊艳非凡、继往开来”的盛会。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经国务院批准,谢和平教授和杨宗凯教授分别领衔的两个项目被授予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两项教学成果都与课程有关。谢和平教授牵头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主要是课堂上的课,属线下课程。杨宗凯教授牵头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主要是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即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明德砺志博学笃行三、一流课程建设的理念还是三大核心理念。三大核心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贯穿本科生培养全过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针。明德砺志博学笃行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SC(Students-Centered)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体现在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全环节——招生、课程体系、授课、立德树人等。核心问题——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了什么)。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评教向评学的转变。明德砺志博学笃行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强调立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成效为导向,聚焦学生毕业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明德砺志博学笃行解决四个问题:想让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培养目标)为什么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教学过程)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达成度评价)明德砺志博学笃行(1)反向设计(由外到内按需设计)对接行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对接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目标。(2)正向实施(由内到外适需培养)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卓越人才。明德砺志博学笃行3、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聚焦本科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明德砺志博学笃行四、一流课程建设的步骤1.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2.根据毕业要求细化多维度的课程教学目标。3.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明德砺志博学笃行4.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5.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多形式的考核办法。6.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场景建设。明德砺志博学笃行本报告参考了吴岩司长报告、李志义教授论文的部分内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