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想(1)1、悬想以后情形。诗人在描写此时情景时,忽而神思飞越,想象以后情形,这种想象多为眼前苦况愁绪所激发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这种悬想侧重时间转移,又兼有空间跨越。南宋末年词人蒋捷在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时便想象着归家后与妻子的欢乐温馨:《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赏析•春意盎然,桃红柳绿,词人却因颠沛流离面黯然神伤。上片用跳动的笔墨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触景生情,词人急欲归家与闺中人团聚。下片词人便驰骋想象,憧憬着回家后的温暖,洗净旅途穿脏的衣服,调弄起有银字的笙,点燃心字形的香,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这里词有正是通过悬想,将倦游思归之情表现得如此浓郁。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②。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③。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①虞美人:词牌名。②断雁:失群孤雁。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作者: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蒋捷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鸿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抑郁寡欢,退隐江湖之间,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悬想(1)•羁旅于巴山蜀地的李商隐,夜深难寐,在淅淅沥沥、涨满秋池的雨声中,把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日。此时诗人的寂寞愁思似乎都随着这单调的雨声弥漫夜空。这是李商隐绝句《夜雨寄北》前两句所描述的情景,但后两句并没有继续描述这份寂寞愁苦、黯然神伤,而是从这深重绵长的愁思中生出异想,转出新境,遥想他日和妻子在西窗之下剪烛夜谈。那想象中的重逢给眼前的凄冷带来一些暖意,而这暖意又恰恰反衬出今宵的孤寂愁苦。悬想(1)•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已将自己和恋人离别的那份缠绵悱恻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片似难以为继,词人却独辟蹊径,着意描绘别后的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凄清的画面,将这份离情表现更是摄人心魄。悬想(2)•2、以梦境来悬想。梦境往往给人迷离惝恍之感,以梦的形式想象,虚虚实实之中,会产生一种哀婉动人的艺术效果。南宋词人蒋捷作为南宋亡国历史的见证人,灵魂深处荡漾着南宋覆亡的哀歌,他的一些词往往就在迷茫奇幻的梦境中抒发那哀婉凄绝的亡国之痛。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窗外雨潺潺》用梦中的片刻欢乐跟眼前的凄凉对比,在对比之中诉说着肝肠寸断的亡痛之悲。《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李煜•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悬想(2)•最让人泪下的梦境要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了,可旧情难忘,苏轼对妻子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愈加醇厚。然而生死殊途,没有地方能与妻子共话凄凉,上片词人已将凄怆之情表现得跃然纸上,下片陡然转入梦境之中:幽约不明之中,词人回到故乡,看到妻子正在小室的窗前对镜梳妆,那情态那容貌分明还是当年那年轻貌美的妻子,只是夫妻相顾无言,泪落如雨。哀婉悱恻的梦境表现了诗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江城子记梦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悬想(3)•悬想对方情形。•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却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种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月夜(杜甫)•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杜甫•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悬想(3)•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在长安谋求功名的少年游子王维,因重阳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诗的前两句,描叙了自己独在异乡、孤寂无亲的感受,抒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怀。三四两句突然将镜头转换到故乡,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个兄弟(诗人自己)。故乡的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的遗憾也正是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诗人自己也正是如此地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诗歌在意境上也更深厚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景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