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新考纲学习提示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从三个方面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过渡时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曲折发展时期: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找到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高考命题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1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背景①1952年底____________,经济形势好转。②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实现______________和进行____________的任务。(2)成就①_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____________的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1)成功探索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____________,确定了党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2)探索失误①1958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忽视了________。②1958年的________________,造成国民经济________严重失调。③1958年的______________,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主要矛盾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客观规律“大跃进”比例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积极性“文革”动乱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考点2经济体制改革1.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内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①概况:a.首先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b.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考点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确定方针:1978年_______________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2.开放过程的特点3.意义(1)适应了________的趋势。(2)推动了__________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全球化中国经济考点4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公路运输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后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2)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2.大众传媒的变迁(1)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欣欣向荣。(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普及,节目丰富。3.互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考向1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向立意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考注重结合图片、图表等新情境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验教训,理解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高考趋向(2010·江苏,13)人民公社(2010·山东文综,14)文革时期的经济(2010·天津文综,9)大跃进1.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5年”,联系所处时代可知该企业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答案:D2.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历史现象。“大跃进”特点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因此也造成高指标、浮夸风盛行。答案:C考向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腾飞考向立意以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切入点,将改革开放的措施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前瞻性,理解当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正确性。高考趋向1.(2010·安徽文综,17)飞乐股票2.(2010·北京文综,37)茶叶与中国经济3.(2010·四川文综,18)宁江机床厂广告3.阅读下面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你能得出()①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②综合国力大幅提高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GDP同比实际增速”不是持续加快,中间出现过曲折。故排除①,选B项。答案:B4.“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④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而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小康社会;故排除①④。答案:B考向3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角度理解对外开放考向立意对外开放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每一种文明客观上都在加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都在向其他文明学习,同时,也在不断抛弃自身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影响和侵蚀也必然会加大。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注意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确实先进的文明,要大胆接受,对鱼龙混杂而来的糟粕,则要坚决抵制。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5.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答案:D6.《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解析:注意1971年的“30年后”是指2001年,中国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答案:C主题: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典例示范: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这种体制的弊端有哪些?(2)图二反映了某体制下的购物现象,它与图一所反映的体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通过两幅图片反映的不同现象,分析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分要领:1.要认真读图,提取关键信息:“过去”、“今日”反映史实的时间范围;“凭票抢购”、“任意挑选”体现体制的差异。2.第(1)问和第(2)问需再现教材知识,然后作答。3.第(3)问“作用”着重从经济方面回答。方法归纳:解答比较类设问需注意1.明确比较对象,清楚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找准比较点。特别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考虑。规范答案:(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人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证。(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3)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试一试】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1953~1983年这3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两个都答只判阅第一个)。(1)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2)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为其提供了保障。(任答其中四点即可)(2)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后来中央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