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会史――苏文峰_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课宗教改革之后──从“宗教改革”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发展读经:希伯来书十二28-29节: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当今教会,对信徒的教导中,较常提及上帝的慈爱、信实;但往往忽略一项很重要的属灵操练,就是:对“烈火”般的神,心存敬畏,用虔诚的态度事奉衪。但在十八世纪的英美教会中,却因对认罪和公义的强调,带动了属灵的复兴和社会的清新。本课中所介绍的清教徒运动、循道运动、敬虔运动,都是源至对永生神的虔诚敬畏。一、重洗派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在“抗议宗”(新教)之外另有一派人士,认为“宗教改革”改得不够彻底,必须彻底废除所有传统,按照新约的教训重建教会。他们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严格执行会员纪律。由于他们反对婴儿洗礼,认为婴儿所受的洗礼无效,信徒必须重新受洗,因此被称为“重洗派Anabaptists”。由于这一派认为唯有他们是真教会,其中少数的狂热份子甚至曾经从事武力革命,所以天主教与抗议宗都视重洗派为异端而不容其存在。自1535年重洗派的暴力革命被消灭后,崇尚和平的门诺西门MennoSimons(约1469-1561)在荷兰等地成为重洗派的主要领袖,在门诺西门的领导下,奠定了“门诺会Mennonites”日后的发展。1693年艾门JakobAmmann创立了门诺会中一个极端保守的支派,流传至今,即“艾门派Amish”。另外,在十六世纪由胡特JacobHutter在莫拉维亚所领导的重洗派团体,也辗转流传至今,被称为“胡特派Hutterites”,他们与艾门派人一样,拒绝现代化文明,保持三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开汽车,只驾马车;不用电灯,只点油灯。二、天主教反改教运动十六世纪的欧洲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中的有识之士,为回应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就发起一连串的反改教运动,改革弊端谋求恢复失土,其中以罗耀拉IgnatiusLoyola于1540年设立“耶稣会Jesuits”最著名。耶稣会以服务救济、学术训练、宣教差传为宗旨,力图中兴天主教。明末清初来华的利玛窦、汤若望等,就是耶稣会士。此外,为了对付改教人士,天主教在1542年恢复“异端裁判所”幷冠以“罗马”之名,称为“罗马异端裁判所”,由罗马教廷直接控制,使用恐怖手段,刑求逼供,定罪处死异议份子,以此来遏阻基督教在各地的发展。在巩固天主教领导中心方面,教皇保禄三世在(1545-1563年)召开“天特会议2CouncilofTrent”,无意在教义上作任何让步,重点在改进教会纪律与组织结构,加强神职人员的训练以提高水平。天特会议的结果是天主教中罗马教皇派大胜,主张与抗议宗沟通的“主和派”失势,不附和教皇的法国与西班牙主教们也败阵而归。天主教势力重新整合之后,以武力收复了德国南部与波兰等地的失土。许多在天主教势力范围内的抗议宗人士,避难移居瑞士、德国、英国、荷兰等地,其他则转入地下发展。三、三十年战争虽然1555年签订的“奥斯堡和约”带来暂时的和平,但由于天主教廷的军事威胁日增,抗议宗也必须备战相抗,最后,大战终于在1618年爆发。大战是因波西米亚(即今日的捷克)兴起了反新教的暴动,新教的诸侯不服皇帝偏袒天主教,宣告反抗,导致天主教大军的镇压,从此引发了德国与中欧全境的战斗。后来,丹麦、瑞典、法国都卷入了战争,断断续续共打了三十年,最后于1648年签订《西发里亚和约PeaceofWestphalia》,结束了此毁灭性的战争。和约内容与《奥斯堡和约》相似,各诸侯决定自己境内的宗教信仰。“三十年战争”将德国与中欧变成焦土,人民死伤千万,单单德国的人口就减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流血牺牲,所带来的结果只是兜个大圈,回到战前的宗教分布局势。此后,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版图底定,直到今日。就教会历史的分期而言,自“三十年战争”后至今,称为“现代教会史”。1517年改教运动至1648年西發里亞和约,则称为近代教会史。四、荷兰与法国的局势加尔文改革宗的信仰在荷兰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初遭到亚米纽斯派Arminianism的挑战。他们否认加尔文的思想,如神的预定拣选等,上书荷兰政府,呈《抗议文》要求公开辩论。3今将双方的重点思想列表如下:加尔文思想五项重点亚米纽斯教义(抗议文)教义解释教义解释1全然败坏(或完TotalDepravity因着亚当的堕落,所有人都死在过犯本身没有能力自救。人的意志不自由的领域内择善弃恶。1自由意志力)人虽然堕落,但每个罪人都有能与神的灵合作而得到重生,也恩典而灭亡。2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Ele因为人已经死在罪中,他没有能力主此,神按自己至高的主权从亘古已拣救。拣选和预定都是无条件的,不是应。救恩的起因是神拣选罪人,不是督。2有条件的神仅拣选祂所知道,会按照自由幷且持守信仰的人。人要有正面拣选。3限定的代赎(或LimitedAtonemen基督的救赎祗为了拯救蒙拣选的人。3广泛的代基督在赎罪工作上,为全人类安全人类能以得救(saveable);人发生功效。4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Grace那些蒙神拣选及基督为他而死的人,抗拒的恩典,引他归向自己。神令人当神呼召,人就作出回应,无法抗拒4人可能抗人既是自由的,便可能抗拒圣灵不信,圣灵就不能叫人重生。神法抗拒,倒是常被人拒绝或拦阻5圣徒永蒙保守(得救)Perseveranceofth神所拣选及圣灵引领归向祂的人,都没有一个被神拣选的人会失落,他们的。5信徒可能信徒得救后得到赋予的能力,去活;但信徒可能离开恩典,失落荷兰政府于1618-1619年召开“多特会议”,邀请各国改革宗人士参加会议,以裁定此争端。多特会义中一致通过认定亚米纽斯派的教训不合圣经,幷制订“多特信条”说明改革宗的真义。虽然当时亚米纽斯派的信仰在荷兰遭谴责,却在荷兰境外造成不小的影响。至今福音派中,接受这两种思想的教派均为数不少。1598年法国国王享利四世颁布的《南特谕令》曾给予法国境内对教新的宽容。但是好景不常,当亨利四世遇刺身亡后,胡格诺派又处于困境,每况愈下。法王路易十四于1685年撤销《南特谕令》后,改革宗信仰又被视为非法。许多胡格诺派人士宁可离乡背井移民他国,也不愿放弃信仰,法国平白损失了五分之一的菁英。留下的胡格诺派人士,历经逼迫苦难,坚忍不拔,使得改革宗教会在法国存留至今。•现在,让我们听一首这段时期的圣诗《创伤的头》。作曲家是巴赫(J.S.Bach,1685-1750年),他的诗歌最能体现路德宗的传统,在象征、修辞和狂喜三方面作独特的结合,此诗选自1728年的圣咏合唱曲。《马太受难曲》现在,请温习并思想本课上半段两个重点:1.“重洗派”与“抗议宗”有何不同?42.天主教的反改教运动采取了哪些措施?五、英国的清教徒运动自1550至1700年间在英国产生了“清教徒运动”,这运动起源于加尔文宗信仰的人士,认为英国国王的改教不够彻底,英国教会仍余留一些天主教的错误。他们坚持按照圣经来推行彻底改革,清净教会,英文是topurifythechurch所以他们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到了英王查理一世时,国王与清教徒掌权的国会发生冲突,爆发内战。国会于1643-1648年在伦敦召开西敏大会,制订信条、要理问答、崇拜指南等,以改革英国教会。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将查理一世公审定罪死刑。此后,克伦威尔以“护国君”的头衔即位,以清教徒理念治国。但他死后,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为王,英国国教派再度得势,掌控国会。此后,清教徒屡遭逼迫,许多人被捕下狱,导致大批移民美洲,在新大陆继续未竟之工。虽然清教徒要改革教会的雄心,在政治上幷未成功,但是他们留下许多圣经注释,灵修指南,教牧典范与神学著作,影响英美各宗派的教会至为深远,直到今日。在当时英国为信仰而受逼迫的人中,有一位作家叫本仁约翰(JohnBunyan)。他因不参加国教聚会的罪名被关在Bedford监狱中十二年,却写出基督教作品中最著名的《天路历程Pilgrim’sProgress》。另一位著名的清教徒是弥尔顿(JohnMilton,1608-1674),他剑桥大学毕业,曾任国会议员,晚年虽眼瞎,却于1667年由家人朋友执笔写出了著名经典《失乐园ParadiseLost》,描写魔鬼及人类犯罪坠落的史诗。六、不从国教者自改教以来,英国的国教是安立甘宗的信仰,凡是不遵照国教的规定与崇拜方式者,被称为“不从国教者Non-conformists”。因此,清教徒是不从国教者,其中有一派人士主张每个教会堂会直属于主耶稣基督,不受君王或主教管辖,都是独立自主的,不受其他堂会的干涉,他们被称为“独立派Independentists”或“堂会主义派Congregationalists”(在中国按音译为“公理会”)。1658年公理会的领袖们开会制订《撒沃宣言SavoyDeclaration》,奠定了公理会日后发展的基础。在脱离国教者当中,有司米特JohnSmyth于1609年带领会友避难于荷兰,采纳“成年信徒受浸”的作法,并加入当地的门诺会。1612年由郝伟士ThomasHelwys带领一小群会友由何兰回到英国建立了第一所“浸礼宗Baptists”的教会,采亚米纽斯派的信仰。1633年第一间加尔文宗的浸礼会在伦敦成立。这两派的教会都发展迅速。1639年在美洲新大陆的罗德岛,在威廉斯RogerWilliams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所浸信会,开始了“浸信会”在美国的发展。5十七世纪中期,福克斯GeorgeFox(1624-1691年)在英国发起一个新运动。他于1646年以“内在之光”胜过长期的挣扎,认为崇拜秩序、圣礼、教会事奉都无关紧要。1647年福克斯开始教导人单追求内在直接感受,组成友伴,彼此分享,吸引群众,到1655年时已散布英伦三岛,称为“公谊会SocietyofFriends”,由于公谊会的人祷告、聚会时,常因激动而身体战栗,被人称为“战栗者Quakers”(在中国照发音译为“贵格会”)。1682年宾威廉WilliamPenn在美洲殖民地按“贵格会”的理念建立了宾西法尼亚州,带来日后的发展。七、德国的敬虔运动及其影响德国路德宗在十七世纪的教义发展,日益形成严守传统的礼仪,缺乏对神用心灵和诚实的敬拜。以致兴起了“敬虔运动Pietism”,敬虔运动强调生活的敬虔胜于传统的固守。发起的领袖是施本尔PhilipSpener(1635-1705年),他受英国清教徒的著作影响颇深,呼吁信徒注重个人追求灵命复兴,在教会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契,互相守望。施本尔出版书籍,推广敬虔运动。富朗开AugustFrancke(1663-1727年)是施本尔的同道,任教于海莱Halle大学,使海莱大学成为传播敬虔运动的中心。富朗开接续领导敬虔运动的发展,开办孤儿院与儿童教育,并推动海外宣教。敬虔派另一位主要人物是亲岑多夫Zinzendorf(1700-1760年),他出身撒克森的贵族家庭,他的教父是敬虔派的发起人施本尔,小时候入富朗开在海莱的小学,受敬虔派的熏陶,也喜爱路德宗的教义。他先接待来自莫拉维亚(邻近波西米亚)的弟兄们居住其属地,并于1727年领导他们重组“莫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Brethren”,他们遵守路德宗信条,强调内在的灵修感受,曾写出上千首诗歌。莫拉维亚弟兄会非常注重宣教,差派许多宣教士赴海外宣道,是基督教教会中宣教的先驱。八、英国的循道运动正如敬虔运动是在路德宗里产生,“循道运动Methodism”是英国国教里的灵命复兴运动。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1703-1791年),其弟查理Charles(1705-1788年),与怀特菲GeorgeWhitefield(1714-1770年)等人在1730年间于牛津大学组成“圣洁会社”,要依循圣经的方法来灵修与服事,因此被称为“循道派Methodists”。约翰卫斯理的母亲苏珊娜是一位贤妻良母,孩子虽多,却给予极好的家庭教育。约翰卫斯理受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士影响极大,他年轻时曾去美洲宣教,在船上见到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信徒唱诗,非常感动,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