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魅力的课程”——德育专题之德育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最有魅力的课程”——德育专题之德育课程主讲人:学科教学(思政)牛晓静崔安迪“最有魅力的课程”——德育专题之德育课程第一部分主讲人:学科教学(思政)牛晓静201422020028—ARETE—稻草人说:“我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你瞧,这就是我到里兹国来要些脑子的理由。”“噢!明白了!”锡樵夫说,“但脑子毕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还有更好的吗?”稻草人问。“没有,我脑袋很空,”锡樵夫回答,“但我曾经有过脑子和一颗心。经我试验,我宁可要一颗心。”稻草人却说:“我宁愿要脑子而不要心。因为傻瓜即使有一颗心,也不知道要它来干什么。”锡樵夫说:“我却愿意要心;因为脑子不会使人幸福,而幸福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绿野仙踪》目录德育课程的逻辑前提课程与德育课程的概念理解德育课程的特征关于德育课程的历史考察—ARETE—德育课程的类型德育课程的功能德育课程的评价美德可教吗?——回到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学科去开设?一、德育课程的逻辑前提—ARETE——ARETE—一、德育课程的逻辑前提美德可教吗?——回到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对于传统中国道德教育观来说,回答是毋庸置疑的。道德可教性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假定。从古希腊开始,该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教育家议论不绝的话题。从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赫尔巴特、叔本华、杜威、柯尔伯格等对该问题都有深入思考。—ARETE—美德即知识美诺是雅典贵族青年,向苏格拉底请教“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但是苏格拉底却给美诺提出一个任务,要他给出一个关于美德的完满定义,美诺却罗列出男人的美德、女人的美德、小孩以及自由人的美德,等等。苏格拉底反讽美诺,就好像问蜜蜂是什么,你却用一大窝各种各样的蜜蜂作为答案。“对于美德也是一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美德何以成为知识?—ARETE—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方法”乃是“寻找一般定义”,一般定义就是“知识”,“美德”与“知识”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乃是规范性与真理性统一,逻辑性与历史性统一,知识的特性乃是其真理性,把美德同知识等同起来,通过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确定性来推论出道德的普遍性与确定性,这表达了苏格拉底对美德本质的真切理解即善与真的统一。—ARETE—美德是否可教?“美德即知识”知识可教美德可教“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苏格拉底—ARETE—一、德育课程的逻辑前提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学科去开设?三种观点:1、肯定道德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对道德教学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我相信正是道德教学把孩子教坏了。我发现当我去掉一个坏孩子业已接受的道德教学时,他自动地变成了一个好孩子”——尼尔3、持折衷的立场“在我们这个多元社会里,尽管这种直接的灌输方法是无效的,然而,任何道德上放任的企图也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作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霍尔—ARETE—坚持道德课教学在理论上的合理性1、同其它任何知识领域一样,道德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过程和方法。2、通过道德教学所获得的道德观念和对道德问题、道德规则的理解能力是学生自主道德发展的前提。3、特别设置的道德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德育课程思想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二、关于德育课程的历史考察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我国古代的德育课程思想先秦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汉唐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先秦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教——“文、行、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德育课程内容学习进程德行的培养先秦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设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人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先秦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大学》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完善为本先秦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习的基本进程先秦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先秦儒家所设立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和实现道德教化,其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是我国最初的直接德育课程。汉唐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汉以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为标志,儒家学说正式成为统治阶级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家典籍成了学校正式教材,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六经》汉唐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董仲舒董仲舒把教学科目系统化、条理化,强化了《六经》的德育功能。认为礼乐均是“治道之举”,礼可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乐“所以变民风,化民成俗。”汉唐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唐《五经正义》的编成,标志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经过封建统治阶级系统整理后的儒家经典,不仅成了学校教育官定教材,而且科举考试也以之为依据。孔颖达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撰写成《五经正义》,共180卷。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究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明心”要尊重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程朱理学——官方哲学“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今之学者,赖有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中庸》是一部“传圣人之学不杂”的书。——程颢、程颖主张读“经”应有先后顺序,要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础而及于他经;主张《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提高到与《五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主张经朱熹大力发展,使《四书》和《五经》一道,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教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课程教材的象征。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程朱理学——官方哲学“《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拿来即可果腹充饥。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朱熹编著《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并逐渐取代了《五经》在教育中的独尊地位。成为这一时期德育课程内容变化的新特点。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程朱理学——官方哲学走向极端:朱熹的《四书集注》不仅成了学校指定的唯一教材,而且成为封建科举考试取士的标准。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正式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各级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明代以后科举考试采取的以八股取士方式不仅使学校课程内容日益褊狭,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冲击了正常学校教育,造成了晚晴人才缺乏、万马齐喑的局面。我国古代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特点:教材内容不断扩展直接德育课程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西方近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西方现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德目主义德目主义的更新及与全面主义的融合全面主义西方近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德育基本上是以德目主义为主,如圣经讲解、宗教课、公民教育课、道德课等,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背诵并掌握规定的道德规范。随着工业化和进步教育的兴起,出现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之争。20世纪30年代后,全面主义逐渐占了上风,正规的德育课程锐减。由于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人们又重新呼吁建立发展正规的德育课程。目前,从整个世界学校德育的趋势来看,德目主义在不断更新,以使其能发挥育德作用。这两种形式正趋于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人们又重新呼吁建立发展正规的德育课程。目前,从整个世界学校德育的趋势来看,德目主义在不断更新,以使其能发挥育德作用。这两种形式正趋于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和进步教育的兴起,出现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之争。20世纪30年代后,全面主义逐渐占了上风,正规的德育课程锐减。由于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人们又重新呼吁建立发展正规的德育课程。目前,从整个世界学校德育的趋势来看,德目主义在不断更新,以使其能发挥育德作用。这两种形式正趋于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人们又重新呼吁建立发展正规的德育课程。目前,从整个世界学校德育的趋势来看,德目主义在不断更新,以使其能发挥育德作用。这两种形式正趋于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后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西方近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夸美纽斯赫尔伯特·斯宾塞赫尔巴特西方近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夸美纽斯科学、艺术和语言的学习“只是对于更重要的事情的一种准备而已”,“然则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的身上;但是实际的知识、虔信却没有给我们。”“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夸美纽斯把德育看成所有课程的最高目的和价值,用人类一切知识来培养德性。学校要成为真正的“人类的锻炼所”,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而且必须使学校接受良好的教导。(改良学校)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西方近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赫尔巴特“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西方近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斯宾塞斯宾塞针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和教学中的“装饰性”现象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那种远离生产、远离科学的教育是空疏无用、华而不实的,竭力倡导科学的价值。他在学校课程设计上把“科学”作为设计的依据,并从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关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情感的各种活动等五个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学校课程内容,把学校课程建立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之上。德目主义?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西方现代社会的德育课程思想杜威柯尔伯格拉思斯约翰·威尔逊麦克费尔克里夫·贝克历史,是

1 / 10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