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简要评析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2、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汉代公元前3世纪~3世纪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220年一、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尚法——“无为”——“有为”)1、秦朝: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派遭受了沉重打击。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2、汉初: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原因:①主观原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②客观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白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影响:①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基础。②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在汉初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③但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3、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黄老之学传说黄帝善于养生,最终得道成仙。所以养生之道成了黄帝之学。而老子之学则成了治国安民之学。黄老之学的特征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西汉建立之初,围绕着统治政策的确立,君臣进行了一番探讨。汉高祖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陆贾据此著《新语》十二篇,指出:“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久而用刑太极故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汉书》还指出:“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高祖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P8•文帝、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与匈奴“和亲”,对内轻徭薄赋。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后汉书.食货志》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措施,其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是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D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①匈奴威胁,边患不止②诸侯坐大,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豪强势大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儒学之外的其他学说被禁绝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D2、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汉代儒家代表人物,创立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以《公羊春秋》为骨干,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1)著作:《春秋繁露》(2)思想特点(贡献):(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C.儒家学说与权术D.正统的孔孟学说B(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①根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加强君权,大力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④针对土地兼并,发挥“仁政”:限田、薄赋、省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天人感应”学说既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也有神化皇权的一面。新儒学提倡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在①鼓吹“天人感应”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③宣扬“君权神授”④强调“大一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关于董仲舒新儒家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神学倾向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CD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④“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⑤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4)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②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评价新儒学。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结局和原因: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结局和原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取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人定胜天B.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D.实行仁政D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吸收了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C(2004·上海)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A、“春秋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DA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1)政策不同:秦排斥、打击;汉尊崇。(2)原因: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3)影响:秦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4)相同点目的相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实质相同:文化专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BD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2)政治:(3)教育: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打破……,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废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④科举制的实施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⑥理学的创立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BA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独尊儒术的结果如何评价汉代独尊儒术?(1)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汉武帝之所以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A.①②B.②③C.①D.①②③BD汉武帝的作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重大历史时期,表现在:1)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