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如何精准定位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作者:王堂录来源:《教育界·中旬》2014年第07期【摘要】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精准定位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研读课标,明确目标内容准确到位;二、评估学情,探寻目标起点精确定位;三、一课一得,打造“纯净”的阅读课堂。【关键词】阅读课教学目标目标定位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精准定位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研读课标,明确目标内容准确到位【对比案例】《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教师A和B分别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小诗中的四个动词:睡觉、散步、奔跑、跳跃。A案教师:雨点落下来了!雨点落下来了!小朋友快来看看啊,这些小雨点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干什么呢?生回答: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师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字卡: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师:你们能大声地叫出这四个词的名字吗?生依次认读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小雨点,请把这四个词表示的动作做出来好吗?(师读词,生一边跟读一边做动作,气氛活跃)师依次走到学生面前问:你是谁?你要落到哪去?去那儿干什么?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随意回答。其中有一生回答道:我是小雨点,我要落到小溪里,在小溪里睡觉。学生们大声叫:错了错了,他说错了。师:怎么错了,这四个词不能互相换位置吗?被老师一问学生便不知道如何回答了。龙源期刊网师:我们给四个词换换位置,读一读,看看行不行!学生把四个词的位置随意交换后自由读了几遍生甲:老师,我觉得不能换,换了不好听。生乙:我把睡觉换到了小溪那里,可是睡觉是躺着不动的,小溪是会流的,怎么睡觉啊?师:那要不前两句不换,就换后两句。生丙:那也不行,大海里会起大浪,大浪会溅得很高的,就好像我们跳跃一样,如果换成奔跑就不像起大浪了。师:那究竟是能换不能换啊?生:不能换!B案教师:这首小诗里有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小朋友把它们找出来好吗?生:池塘散步奔跑跳跃师:池塘也是表示动作的词吗?生答:不是——师:还有哪个词也是表示雨点的动作呢?(也许学生认为表示动作就是要动起来的,而睡觉是不动的,所以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词。)师:其实还有睡觉啊,这也是表示动作的。你们知道这四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生甲:知道,睡觉就是晚上困了要睡觉。生乙:奔跑就是跑步,跳跃就是跳高。师:那谁知道散步的意思?学生想了一会,有人说:散步就是走路。龙源期刊网老师可能感觉到学生的解释不太准确,但自己也说不出哪里不对,于是不置可否。【反思】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A案的设计明显优于B案。同样是教学四个动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A案教师显然对课标进行了研究,低年段的阅读目标第三条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教学的是动词,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做一做这四个动作,只要学生会做就说明他们了解了词意。接着教师以学生的口误为契机,设计了词语交换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朗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再次强化了词意,培养了语感。而B案教师的第一次提问就有问题,在整个小学阶段,课标中都没有涉及词性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对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进行准确定义。无法定义当然就无法准确找出“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接着教师要学生用语言解释这四个动词,这对学生明显是拔高要求的。仔细看阅读目标三这句话,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动态描述:“结合、了解”“结合”意味着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或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而教师恰恰是把词语从语境中剥离出来,把词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上抽离出来,让学生用语言来界定词语的意思。教学动词时,不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而要让学生把意思说出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了解”的意思是:知道这件事情(可能是知道其中的一部分)但知道的程度较浅。很有可能是意会了,但无法言传的。A案教师让学生做动作,让学生到达了解、意会的层面即可,符合年段目标的要求。B案教师则要求学生理解、并用语言释义,恰好和中年段阅读目标三吻合:“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中低年段目标的一词之差,教师如果没有注意到,很容易出现崔恋同志所说的阅读目标越位的情况。由此可见,教师在拟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潜心研读课标中的年段目标,把握好层次,上出符合年段特点的阅读课,实现阅读训练的螺旋上升,做到“准确到位,站好自己的队。”二、评估学情,探寻目标起点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它确定的是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预期结果,而为了充分确定这一结果,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内在需求,探寻目标的起点。【案例】《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讲读课文。笔者选此课作为县城教师送教下乡的课题。由于考虑到小学生是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又是乡镇完小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拟定目标时,我要求备课组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首要完成的目标,教学设计也侧重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停顿的恰当。整个教学流程为“释题导入、区分文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熟读课文、读懂故事——感情朗读、强化节奏”。从教学流程即可以看出本课教学是以读为主。结果在下乡前一天得知该乡完小的教学班级教学进度刚刚过了这课,于是要求不改课题,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拟定,拿出新的教学设计。第二天,执教老师是这样上课的:师:我们刚学了《杨氏之子》一课,大家一起来再读一读课文好吗?龙源期刊网生读。有几句停顿不当。师:“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究竟该怎样停顿?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师指导学生根据释义划分正确的停顿。)师:全文一共五句话,请任选一句话,用白话文把原文的意思写出来。选择第一句话的同学举手,你们可联系课文中的插图,把杨氏子的外貌写出来。选择第五句话的同学可展开联想,杨氏子的父亲回家后知道此事会怎样做,怎样说?选择其他几句话的同学也可展开联想,适当加入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学生练笔,师巡视辅导。练笔结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反思】从现场教学来看,教学目标由“有感情地读”转移到“根据原文进行通顺地写”“由落实《杨氏之子》的课文教学”延伸到“拓展课外阅读”。前后两个教学目标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学生学习过这篇课文,所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对节奏的难度不大,如果教师还是按照原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到十分钟左右,目标就能达成,也就是说目标起点过低,内容设计简单了。备课组的教师们正是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及时调整、拔高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练笔和拓展阅读”这两个环节,精准定位目标起点,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深入、全面,展开了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也许这样的情况是典型的,但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当充分评估学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对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这样的微调无论是在课前或课中,都是非常必要的。把学情看做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探寻教学目标的起点,真正做到“精准定位,凸显生本位。”三、一课一得,打造目标纯净的阅读课堂江西省教研员徐承芸老师在江西省国培集训班上总结了当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五大问题:虚、闹、杂、碎、偏。笔者也是深有同感的。阅读教学招数花哨,太过热闹,难以满足学生宁静习得;教学目标繁琐杂乱,只求数量,无法帮助学生潜心深入;加之新课程要求教师进行学科整合,一节语文课如同发生了基因变异,变得“面目皆非”,沦为了“非语文”“泛语文”的产物。龙源期刊网【案例】《赵州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执教教师设计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新课导入。师:指着黑板上的“桥”字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字?生回答道:桥——师:你们见过桥吗?把你见过的桥说一说。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师: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大屏幕展示图片,师介绍:木桥石拱桥砖桥藤桥吊桥铁路桥高架桥跨海大桥……师:你们喜欢桥吗?如果让你来设计一座桥,你会怎样设计呢?拿出水彩笔在纸上画一画,看谁画得最好。生动手作画。【反思】事后,笔者询问执教教师:“新课导入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回答,目的有三:一、激发学习兴趣;二、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三、培养动手能力。笔者大惊:只不过是导入新课,就有这么多的目标要达成,那后面的新授环节该有多少个教学目标啊?仔细分析这三条教学目标,哪一条是真正属于语文阅读课要实现的目标?第一条激发学习兴趣,恐怕激发的不是学习课文的兴趣,而是学生回忆的兴趣;第二条培养审美能力,笔者并不认为看十几张图片就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第二、三条教学目标让美术教师来实现似乎更为合适。粗略看来,这十分钟,教师拟定了多条目标,但没有一条目标得以很好的实现,语文教师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反倒不遗余力去耕种他人的田。笔者替上课的学生感到心痛之余,也认为执教教师想得太多、太远了,完全超出了语文课的范畴。其实,在学生认出黑板上的“桥”字后,教师应当迅速把学生带到《赵州桥》这个课题上来,带入这篇课文中去,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而不要一直让学生游离在课文之外。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有必要精心分解学习目标,把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个课时中去,将“三维”目标分解落实到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力争做到一课一得。不要拟定过多教学目标,导致蜻蜓点水,浮于表层,要减少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下马观花,入木三分,使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为课文的三维目标服务,不要龙源期刊网盲目地进行学科整合,而要潜心指导学生研读课文,还学生一个“纯净”的语文课堂。正所谓“本真踏实,做好语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