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青春期”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过去的孩子要到13、14岁才开始发育,15、16岁才开始“抽条”,17、18岁才开始缓长。从中华儿科学会开展的《我国女孩青春期比30年前提前3年》的专项调查中显示:中国女孩的青春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提前了3.3岁。今天,很多家庭和学校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转圈,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很少关注。如何树立家长、教师正确认识小学阶段“青春期”提前的问题,关注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及其辅导,正确引导小学生对“青春期”提前的认识。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话题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小学生“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孩子们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心理特点表现的非常明显。其表现如下:1、性意识骤然增长。由于生理上出现性发育加速,使得学生对性知识特别感兴趣,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欲望,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与日俱增。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对问题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者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此不疲。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一方面强烈希望结交志趣相同,年龄相仿,能够互相理解,分享生活感受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尽量保持良好关系,尤其是对自己所属的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性,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要保持生活圈的平衡和协调。大家了解了青少年青春期所具有的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她们的特点进行教育,而不是盲目的,一厢情愿的教育。我们先就青少年青春期的第一个特点谈起。由于青春期性意识骤然增强,在中学阶段,到处都可以看到早恋现象。孩子出现了早恋现象,作为教师和家长,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青春期阶段,男女同学产生互相爱慕的感情,这是性意识觉醒后的必然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那个年龄走过来的,都经历过那个阶段。虽然那个时候可能由于时代特点,我们没有象现在的孩子那样大胆表露,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心里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情愫。少男少女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慕,这其实是很美丽的感情。俗话说,二八思春,所谓二八就是十六岁,从古到今,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实际上很正常。是不是说,这种现象很正常,我们就任这种现象无限制的发展,回答是否定的。让我们来看看以上提到的青少年青春期的第三个和第四个特点。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和心态都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虽然他们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这并不说明他们的认识和判断是正确的。他们还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他们还处于不能得出正确的是非判断阶段。如果任由孩子们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发展和异性的感情,有可能即影响学习,又因为自己的判断错误而导致对整个人生的影响。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早恋现象出现的合理性。其次,我们还需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从早恋现象中脱离出来,正确对待出现的早恋现象。首先,作为家长,发现孩子早恋,无论如何不可以用很刺激孩子们自尊心的话语来管教孩子。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孩子们出现了早恋的现象,家长先觉得孩子丢了自己的脸面。孩子的精力只有百分之百,如果家长能够一方面从时间上控制,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把孩子们的精力和兴趣从早恋方面转移到他们喜欢的其他方面,会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非常危险的阶段。孩子们出现早恋的现象原因一个是到了性意识增强的发育阶段,另一方面还有感觉家庭里没有自己想要的精神方面的理解,所以转向异性寻找安慰。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如果你问他,你既然早恋,你打算和他长久交往下去吗?得到的回答都很茫然。所以,父母亲和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要,用孩子需要的理解和孩子沟通,孩子一旦对父母没有了戒备,他们就会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家长就可以把自己的建议表述出来,孩子们会潜移默化的接受下来。如果引导的方式正确,孩子很可能顺利通过这一段非常危险的时期。让我们再来看看青春期孩子的第五个特点。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此不疲。因为这个特点,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很容易走入对某一自己喜欢的事物成瘾的状况。比如说,有的孩子可以没白天没黑夜的看武侠小说。比如说有的孩子可以成天钻到网络游戏里不出来。比如说有的孩子对于一些演艺界的明星崇拜的五体投地,其实,这都源于他们的青春期特点。发生这种情况之后,首先家长要注意不要用暴力手段对付这些孩子。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只有伤害,而不会解决任何问题。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孩子们已经不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这些孩子的要平等要自由的想法很浓,过去传统教育中的惟父母命是从的年代早就过去了。既然了解了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不妨从细心观察孩子们的特别爱好,耐心加以诱导,让孩子从会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的嗜好方面转移过来。比如,喜欢读小说的孩子,不妨给孩子主动借一些他喜欢的小说,用亲情和帮助打动孩子,然后提出要求,比如说,给家长复述故事情节,比如仿照小说写出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比如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小说对于孩子的中文造诣的提高很有帮助。如果真能诱导孩子走向文字的道路,其实是很幸运的事情。我要谈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孩子的学习。孩子在目前的年龄段,思维最活跃,记忆力最强。这个阶段是青少年为将来的生活打下知识、技能基础的最佳阶段。在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把注意力放在了督促孩子学习方面。这里面其实有很浓重的家长情结。家长一是出于对孩子将来的前途担心,二是希望孩子能考个好大学,家长的脸上也有光彩。这里面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小学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将来进入初、高中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如果真能看清楚这一点,家长不妨不要把和自己孩子的真正能力不相称的希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就目前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小学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有部分孩子因为基础太差,学习很吃力,甚至处于厌学的状态。可是家长忽略了孩子们这种心理状态,仅仅注重学习管理,忽视了孩子们的真正爱好,忽视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百分之八十的家长和孩子出现的激烈矛盾,都是当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产生的。家长应该客观地对孩子的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的同时不要忘记发现孩子本身具有的天赋。有这么一个例子,在中国有一个先天痴呆的孩子。这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他很有音乐天赋。父亲每天带他到音乐学院看乐队练习,这个孩子天天耳闻目染之后,竟然可以很透彻的指挥国外的长篇音乐。最后,这个孩子几次被推荐去国外指挥最出名的乐队,而且非常成功。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就是要科学客观的看待自己孩子的能力,而不能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条龙。发现孩子的潜质是家长应该做的。孩子热衷和喜欢什么,或者有哪一方面的天赋,家长应大力鼓励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就会在这方面发展很愉快。家长对孩子的追求成绩和特长有意识的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就会使孩子产生内动力,为其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本人以为,孩子如果有木匠的天赋,不妨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许将来一个伟大的木匠会在自己的家庭里产生。目前家长挂在嘴头上的抱怨是孩子不听话。其实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家长,并不在孩子身上。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说话一般有几个方式,一是一句定音。我说了什么就是什么,你是个孩子,你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利。二是死缠不放,穷追猛打。我是家长我不关心你谁关心你,你不让我关心不行。三是没完没了。今天说的是这个事情,明天还是这个事情,后天主题仍然不变,直到把孩子说的彻底不听话了为止。四是无理阻挠。不分青红皂白,也不问前因后果,上来就是一句话,你是错的,你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行。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自己,我们会怎么样,肯定是好话也当坏话听,直接拒绝接受你所对方所说的一切话。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家长想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要注意变换角色,不要让自己成了特务、侦探、暴君、难缠的人。要尊重孩子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和孩子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平台上,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否则事倍功半。美国的孩子和家长在家里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和你谈谈。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有这个要求。他们最注意的是平等交流,只以建议人的面目出现,而不是训导者。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孩子喜欢对大人敞开心扉。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所要的是一个虽然上了大学,心理和身体都不很健康的孩子,还是一个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健的体魄;对未来充满希望;有信心和懂得运用这信心并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具备胸襟豁达,理解他人和处事的智慧,并且有良好的自律性的孩子?我想,你们的回答一定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