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案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案(摄影)课题名称第一章摄影的历史和发展课次第(1)次课课时2课型理论(√);实验();实习();、实务();习题课();讨论();其他()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发展;熟悉达盖尔;掌握拍摄照片的基本指导原则;掌握拍摄好照片的基本要领。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掌握拍摄好照片的基本要领难点:掌握拍摄照片的基本指导原则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设计1、摄影的历史和发展;2、拍摄照片的基本指导原则;3、拍摄好照片的基本要领;教学方法理论讲解教学手段实物演示课外学习安排复习课上学习的摄影基础知识。参考资料学习效果评测课上提问课外学习指导安排教学后记1讲稿(摄影)教学内容备注一、什么是摄影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1、作为技术的摄影摄影术是作为一项科技成果问世的,最初的发明者之一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NicephoreNiepce,1765-1833,法国)是一位石版画工匠,他希望找到一种比手工石版雕刻更加省时又逼真的方法,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开始了利用暗箱进行影像复制的最初的探索。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摄影术发明者路易斯·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1787-1851)是巴黎舞台布景画家,他抱着把真实的大自然,真实的景物记录在画布上的梦想对利用暗箱记录影像的方法产生了兴趣,在前人的一系列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达盖尔最终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银版摄影法。1839年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出现了多种摄影方法,比较典型的有塔尔博特(WillamHenryFoxTalbot,1800-1877,英国)的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阿彻尔(FrederickScottArcher,1813-1857,英国)的“火棉胶摄影法”等,不同摄影方法并行发展并互相影响渗透,这说明了摄影术的发明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必然出现的新的科技成果,它凝聚着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先自我介绍组织学生讨论对学习这门课的认识,态度,学习目标课程介绍指出作业安排、21888年6月,乔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1854-1932,美国)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柯达”(Kodak)照相机,次年生产了成卷的采用赛璐璐做为片基的软片。柯达Ⅰ号、Ⅱ号方盒子相机的发明、软片的使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用摄影来凝固时间,记录生活,真正实现了柯达公司早期广告词所宣称的“你按快门,其余的由我们来完成”,摄影开始走进普通家庭。1914年,德国莱兹(Leitz)公司的设计师奥斯卡·巴那克(OscarBarnack,1879-1936)根据钟表走动的机械原理,给照相机发明了一套能控制曝光量的齿轮和弹簧,即光圈、快门等装置。1924年,经过改进后,使用35mm胶片的小型相机“莱卡”(CU-Leica)在市场上出售。由于当时胶片的解像力不高,底片放大后颗粒较粗。因此,“莱卡“问世的初期并没有引起社会重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胶片质量有所改进,它才得以普及。莱卡照相机小巧轻便,适于瞬间摄影,使得摄影从原来表现静止的场面为主转向能快速、连续地拍摄一些活动着的人物和场景,摄影题材也随之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促进了新闻报道摄影的发展,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摄影观念的更新。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将微电子技术应用于照相机,使照相机朝着电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自动曝光,自动闪光,自动聚焦,自动卷片等装备在各种类型、不同档次的照相机上,出现了所谓的“傻瓜”照相机,使业余摄影者有把握地拍出优美的照片,摄影真正全面普及。当今,随着现代电脑科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光学和化学为基础的摄影正向数字影像技术的转型,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照片的存储、处理、传输及输出基本上被数字技术所取代。在图1-1-1[法国]迪奥多·莫里赛,《达盖尔摄影法的狂热》石版画,1839年12月图1-1-2作者不详,早期人像摄影1843年考核办法(注意互动)讲解摄影的历史与发展3数码成像技术时代,摄影艺术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当今数码相机的前身是1981年问世的日本索尼公司的“玛维卡(Mavica)”静态视频相机,它采用模拟信号记录影像。1989年,富士与东芝公司在当年的科隆博览会上推出40万像素的富士DX—IP数字相机,拉开了数码相机大发展的序幕。近二十年来,数码影像技术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飞速发展,大有取代传统传统的胶片相机之势。通过简单回顾摄影技术革新的历程,有助于我们从技术角度理解摄影。摄影,就是通过胶片或图像传感器的感光作用,使用照相机把被摄物体纪录在感光胶片或存储卡上,然后,冲印成照片,再现出被摄物体的影像。传统的胶片摄影借助光学、化学等科学原理固定影像,大体包括三个过程,首先,被摄体在光线作用下通过摄影镜头成像在感光胶片上,通过曝光形成潜影。接着,通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过程,把“潜影”还原为为可视影像(如果用负片拍摄,则得到明暗程度与被摄体相反且色彩与被摄体互成补色的底片,如果用反转片拍摄,则得到明暗和色彩与被摄体相同的正片。),最后,使用照相纸冲印出照片,再现出被摄体的影像。数码摄影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摄影概念,数码摄影是把图像数字化,然后加工制作摄影图像的方式。具体而言,数码摄影采用数字方式把一幅图像分解为数百万上千万个像素,每一个像素又分解为红、绿、蓝、亮度四个数值,并运用二进制数值将图像转换并记录存储。如果是500万像素的图像,则有500万组红、绿;蓝、亮度数字信息。电脑将这一庞大的信息以一系列0101……图1-1-3相机成像原理4的数字进行二进制编码排列,然后记录在存储介质中,实现照片的传输、浏览和打印输出。2、作为个体观看和记录工具的摄影在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将照相机的影像和人类视网膜上的图像等同起来。”“引领这种新媒介的法国政治家弗郎索瓦•阿拉哥(FrancoisArago,1786-1853)曾谈到,摄影可能成为一种客观的视网膜(生理上的视网膜),由于它‘独立于我们的感觉’,使研究光的属性变得可能。他预言了人工眼(一种虚构的眼)对科学的用途。朱尔斯•佩利坦(JulesPelletan)在1839年1月发表的关于摄影新媒介的早期报告中,将达盖尔的发明描述为人造的视网膜。此后不久,在政治和科学研究上都支持达盖尔的杰出的科学家J.B.毕奥(J.B.Biot)也用了同样的话语。”摄影模仿了人的视觉机制,通过光学和化学手段获得了接近人眼视觉效果的图像,逼真地再现了客观世界。不过,把摄影当做人造视网膜的理论忽略了照相机的视觉和人的视觉之间的显著不同。应该说,摄影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是人们观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人们借助这种媒介以视觉方式传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见解,它是个性化的观看方式,因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你选择观看什么,以什么方式来观看,这就是个性化的行为。3、作为现代视觉传播媒介的摄影摄影是我们藉以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视觉媒介,从儿时起,父母亲用摄影图片教儿女认识周围事物、认识世界,人类的视觉经验就被摄影所塑造。现在,摄影图片还是我们观看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报刊、图书、互联网上的图片,以及电视上以每秒钟25帧连续变化的活动影像,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地球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摄影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缩短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4、作为艺术创作方式的摄影5尽管在摄影问世的初期,人们对摄影能否作为一门艺术登上历史舞台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争论,但摄影在近17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历代摄影家的努力,现在谁也不可否认摄影是一门与其他造型艺术相提并论的艺术门类,并且,摄影的诞生还“宣告了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机械复制创造了一种新的便携式文化载体,这种载体从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宗教仪式中、公众社会和只有手绘的画像存在的贵族文化中解脱出来。”使得“艺术由农业生产方式的手工劳动转变为与工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具备了工业化的特征。机器进入艺术领域并扮演重要的角色。”摄影艺术在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哺养之下,身兼科学和文化双重奇幻夺目的风采,风驰电掣般地成长,它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早期的摄影艺术受绘画影响很大,早期的摄影家为了使摄影跻身于高雅艺术之林,使摄影获得与传统的绘画等其他艺术样式同等受尊重的地位,有意识地模仿绘画的主题和构图,尤其是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古典主义油画,作品从构思、体裁、构图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翻版。如O•G•雷兰德(OscarGustaveReilander,1813-1875)的《人生的两条道路》(1857年)、H•P•罗宾森(HenryPerchRobinson,1830-1901)的《弥留之际》(1858年)、《秋》(1864年)等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然后通过暗房加工合成,努力使照片接近绘画效果,这也是后来沙龙摄影的滥觞。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绘画方式进行创作的高艺术摄影流派逐渐走下艺术神圣的殿堂,摄影家已很少采用拼贴、叠合等方式产生类似绘画的效果,而是通过直接的拍摄或采用特殊工艺的制作手法,产生画意的效果。比如为了消除和避免画面中不必要的细节,有的摄影家采用针孔照相机或柔焦镜头拍摄,或者干脆在拍摄时轻微摇动三脚架,使画面产生轻微的模糊、柔化效果。这一流派的摄影家还喜欢用铂盐印相法、碳素印相法、油彩转化法等特殊工艺使画面图1-1-4[英国]O·G·雷兰德,《人生的两条生活道路》,1857年6产生某种绘画样式(如版画、素描、油画等)的画意效果。1886年,英国的彼得•亨利•爱默森(PeterHenryEmerson,1856-1936)发表了《摄影:一种绘画式的艺术》,文章“通过提出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似性来为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摄影提供一种合法性。”对画意摄影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就美学趣味而言,早期的自然主义摄影、印象派摄影和摄影分裂主义等摄影流派,都属于画意摄影(Pictrialism)流派。画意摄影的目标是给人以美的视觉愉悦和满足,以摄影手段制造出理想的“画意”世界。图1-1-5[法国]罗贝尔·杜马希,《舞台幕后》,1897年早期摄影家在创作时,没有现成的范式和标准可以遵循,于是许多人向当时已经很成熟的艺术形式——绘画借鉴,把摄影从简单、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有其历史功绩。但是,他们更注重作品的表象,而没有去深入挖掘摄影这种媒介的本体特性和创作潜力,存在其历史局限性。美国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Stieglitz,1864-1946)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自然主义摄影理论中的某些合理的部分——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粹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在摄影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摄影之父。斯蒂格利茨早年留学欧洲,早期也崇尚画意摄影,但是后来他对摄影的认识不断地发生变化,认识到摄影有其自身的表现特性,起而探索摄影的纯粹性,提倡纯粹摄影术,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即从美学角度利用摄影的特性,使摄影脱离其它造型艺术的美学指导准图1-1-6[英国]爱默森,《采集睡莲的人》,1886年7则。他所拍摄的《终点站,纽约》(1892年)、《冬天的第五大道》(1893年)、《三等船舱》(1907年)等一系列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场景的作品一反当时画意摄影矫揉造作、脱离现实的倾向,透露出在19世纪画意摄影中完全看不到的新鲜气息。在斯蒂格里茨的影响下,摄影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