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知识网络·宏观掌控2专题突破·思维整合专题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及影响朝代官制影响秦朝以皇权为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设有诸卿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强化了皇权汉代汉武帝重用侍从做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代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元朝①设中书省,取代三省;②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③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导致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左右皇位继承明朝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使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史学家认为:“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③④【解析】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对皇权也产生了威胁,①错误;九品中正制规定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与皇权无关,排除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答案】D变式训练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允许三省中品级较低的官员在一定名义下行使宰相职权,参与朝政,这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答案】B变式训练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逐步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是皇帝进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实际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中“集中于相位之争”、D项中“基本对等”的表述错误;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是在西汉武帝时,B项错误。【答案】C专题二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不同点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实行监察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让地方服从中央。题干材料说明中央集权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答案选A。【答案】A变式训练2-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意义。通读题干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战争与郡县制无关;西汉七国之乱时各郡没有出现叛乱。由此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C符合题意。A、B不够全面,D无法由材料得出。【答案】C变式训练2-2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自秦汉以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代统治者都不断削弱地方、宰相的权力,加强对地方和官吏的管理。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A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