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页共38页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三)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四)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五)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与特殊教育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Galton,F.)的优生学理论环境决定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洛克的白板说2、共同决定论斯腾的幅合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页共38页格赛尔的成熟优势论:双生子爬梯实验(三)相互作用论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这两者的作用是动态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中期(6岁~11、12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某个特定时候个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而一旦错过就无法再学会。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页共38页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人普莱尔的著作《儿童心理》出版。二、霍尔及其工作“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一)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二)将问卷法运用于儿童心理科学研究(三)撰写了《青少年心理学》三、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二、儿童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一)横向研究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三)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是指就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儿童发展心理学第4页共38页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一、遗传疾病(一)苯丙酮尿症(先天性代谢缺陷)(二)唐氏综合症(第21号染色体异常)二、其他疾病(一)溶血(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第二节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一、胎儿的发育过程1、胚种期(怀孕后8、9天)精卵细胞结合分裂出现胚胎。2、胚胎期(孕后第二周到第八周)胚胎分化出: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3、胎儿期(孕后第三个月到出生)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基因孕妇的营养孕妇的情绪孕妇的健康孕妇的药物使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页共38页孕妇的辐射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身体的发展身体发展的规律:由上到下,由中部到边缘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脑重量的增加新生儿的脑重量是成人的1/4,在2.5~3岁时,脑重相当于成人脑重的3/4,6、7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二)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表面较光滑,沟回很浅,在大脑迅速发育时,神经细胞的的联结开始逐渐形成,因此婴儿可以快速学习许多内容。(三)脑电图的特征(四)脑的反射活动1、对生存有意义的反射如吸吮、吞咽、防卫和朝向反射等。2、特殊反射(1)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2)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3)惊跳反射(莫罗反射)(4)游泳反射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页共38页(5)行走反射(6)强直的颈反射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帮助认识世界(2)提高技能(3)促进社会性发展二、动作发展的规律(一)由上至下(二)由近及远(三)由粗到细三、乳儿期的动作发展(出生~1岁)(一)身体大动作的发展新生儿:只有一些反射行为,四肢软弱无力,头也无力抬起。2个月:可以抬头,可以进行侧到背翻身。3个月:可以从仰卧翻到侧卧。4~5个月:可以由俯卧翻到仰卧,由仰卧翻到俯卧7.5个月:可匍匐爬行,坐起8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11个月:站立12月:迈步儿童发展心理学第7页共38页(二)手的动作的发展初生——2.5月:双手握紧2.5——5月:有抓握的愿望,但不能成功。5月:抓握时用力不当,可以2支手一起玩弄物品,也可在两手间进行传递。6、7月:可用3、4个手指取物。1岁:可用食指、拇指抓住物体。四、婴儿期动作发展(1~3岁)(一)行走能力的发展独走(13月)→行走自如(1.5岁)→弯腰(2岁)→跳、跑(2.5岁)→上下楼梯(双手扶拦:2岁;单手扶拦:2.5岁)→独脚站立(3岁)(二)手的动作的发展可用勺吃饭但易外溢(1.5岁)→端碗(2岁)→用勺吃饭、脱鞋袜、抛出物体(2.5岁)四、幼儿期动作发展(3~6、7岁)行走动作更加完善:独脚跳(3岁多)→脚跟对脚尖向前走(4岁)→脚跟对脚尖向后走(4.5岁)手的动作:开始做越来越复杂、精细的动作五、童年中期(6岁~11、12岁)至11、12岁,个体动作发展基本成熟六、动作发展的性别差异儿童发展心理学第8页共38页第三章儿童感觉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一、感觉概述感觉是个体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依赖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分类:视、听、味、嗅、触觉等。感觉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初通道,是知觉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技能、理解、思维的基础。二、婴幼儿感知觉的评定(一)研究婴幼儿心理的困难:1、言语表达能力欠缺,难以依赖主观报告。2、被试较难配合完成任务。(二)评定婴幼儿感觉的几种方法:1、反射行为: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他们往往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吸吮及心率的变化来表达对刺激的感应。2、定向反射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即称为习惯化。3、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儿童发展心理学第9页共38页4、视觉偏爱:这种方法由范茨最早运用于婴幼儿心理研究中,从婴儿注视两样不同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也即视觉偏爱。(一)视觉集中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但已具备一定追视能力。(二)光的觉察(三)视敏度也称视力,新生儿的视力只有成人正常视力的1/30~1/20,6个月后可以达到正常成人视力的1/5,到1岁时视力才相当于正常成人水平。(四)颜色视觉:婴儿偏爱暖色、亮色和纯色,尤其喜欢红色。实验:到6岁,儿童的颜色知觉能力基本成熟。有人做了实验,将650nm波长的红色和600nm波长的黄色1作为一组颜色呈现给婴儿、再将600nm波长的黄色1和550nm波长的黄色2作为一组颜色呈现给婴儿,结果婴儿较能区分红色和黄色1,而不太能区分黄色1和黄色2,尽管两组颜色的波长差别相同。婴儿较能区分不同类别的颜色而不易分辨同一颜色的内部变化。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0页共38页四、听觉的发展听觉究竟在何时产生,目前尚在争论。五、嗅觉的发展第四章儿童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婴幼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的发展(一)形状知觉范茨的实验(1):不同年龄儿童具有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刺激与处理信息的最适宜水平。范茨的实验(2):新生儿对人脸的偏爱形状恒常性:客体的映象在视网膜上的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形状知觉的变化。掌握形状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掌握形状名称:从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到抽象概念形成4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二)大小知觉•大小恒常性:客体的映象在视网膜上的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大小知觉的变化•大小比较:从会辨别简单或相似图形的大小到会辨别复杂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1页共38页或不相似图形的大小•2.5~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三)深度知觉•深度知觉的产生条件:双眼视差、双眼辐合、运动•吉布森的视崖实验:•出生3个月即有深度知觉•动作在儿童深度知觉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头部运动的控制(双眼视差)—转身、触摸、够物—独立运动•爬行与深度知觉(四)方位知觉1、起初依靠听觉定向,逐渐发展到视觉定向2、儿童分辨左右能力的发展:5~7岁: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7~9岁:能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辨别左右9~11岁:左右概念发展成熟二、时间知觉(一)黄希庭的实验(1980)(二)儿童的时间词汇•2岁后儿童的言语中出现时间词汇,如“马上”、“刚刚”、“今天”、“明天”、“一分钟”,但并不真正掌握了相应的概念。(三)儿童对时序(时间顺序)的认识规律: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2页共38页1、先认识较小时间单元的时序,再认识较大时间单元的时序。2、先认识一个时间单元内的时序、再认识时间单位的延伸。3、先认识时序的绝对性,再认识时序的相对性。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观察力的发展趋势①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②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③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④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3~6岁是儿童观察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一、思维(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思维是由“格式”组织起来的一种结构。三、“同化”与“顺应”导致了“适应”。•适应:思维发展的本质也是适应。•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四、发展按阶段顺序进行。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一、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3页共38页•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形式运算时期•1、发展表现为认知结构,即“格式”的变化。•2、发展阶段的变化按一定次序进行,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3、认知发展是连续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4、认知发展存在个别差异。二、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一)感知运动期(0~2岁)•阶段特点:依赖感官功能及动作来了解世界。1、反射练习期(0~1月)•练习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如吸吮、哭叫。2、一级循环反应期(1~4、5月)•某些动作在相对有规律的时间间隔重复发生。3、二级循环反应期(4、5~9月)•有目的动作出现,但缺少协调。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月)•出现真正有目的动作,但只能运用原有图式。(同化)5、三级循环反应(11、12~18月)•“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尝试变换动作解决问题。(顺应)6、“内部联合”阶段(18~24月)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4页共38页•不用明显的外部动作就能解决问题。•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感知运动期的两大成就:1、主体与客体的分化。2、因果关系的形成。第五章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概述1、定义: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2、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3、分类:•按内容: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言语记忆•按态度: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按方法:机械记忆、意义记忆4、意义:•很多心理活动都需要记忆的参与•记忆把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整体•记忆与智力有密切联系二、记忆的产生1、判断记忆发生的指标:定向反射、习惯化2、产生时间:•观点1:胎儿期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5页共38页•观点2:出生后2~3天•观点3:出生后10天新生儿已有记忆能力三、记忆的发展(一)乳儿期(1月~1岁)6个月:认生8、9个月开始对某些语言做出动作反映只有再认能力,没有再现能力(言语再现)(二)婴儿期(1~3岁)1岁: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2岁:有意记忆开始萌芽可以再现几天前的事,再认几个星期前的事3岁:可以再现几星期前的事,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