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第四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69-第四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本章将帮助你: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含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以及掌握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和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2、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了解学前儿童音乐的特点、重点及音乐教育的关键;3、了解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因素、过程,层次结构,分类结构以及目标的内容,从而树立起初步的目标观念。核心概念: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第一节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一)促进大脑发展1、促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发展。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并不相同,有一定的分工。一般左半球主要掌握语言学习、数字理解、概念构成、时间连续性感受以及分析性思维活动等;右半球则主要掌管音乐、图形感知、面孔识别、空间知觉、距离判断以及综合性思维活动等。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虽然各有侧重,但他们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整个大脑也只有在两半球机能同时高度发展并能够很好地协同活动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整体功能。近年来,美国脑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脑组织进行了切片观察,发现其“棘突触”比普通人多。他们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与他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并长期坚持练习从事音乐活动有关。可能是由于这些音乐活动发展了爱因斯坦的音乐脑——右脑,扩展了他的左脑的工作能力,给他创造了最佳思维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物质基础(如更多的棘突触),也同时增加了他的科学灵感出现的机会,因而使他能够做出独创性的伟大成就。2、促进大脑皮层重要中枢的发展。人在从事不同的音乐活动的同时,大脑的各个不同中枢所接受的刺激量各不同,因而其获得的锻炼和发展也是不同的。(1)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运动及运动感觉中枢将担任更多的控制、调节工作;(2)在欣赏和创作活动中,更多的中枢将参与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的过程;(3)只有丰富的活动和-170-全面的训练才能使大脑各部分都有机会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才能使大脑各个中枢都有良好的发展。学前阶段是人脑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在此时,大脑各部分所获得的积极活动的机会越多,脑的发育就越有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学前期是人的身体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之一,运动对于处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学前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很少有完全脱离身体运动的。在各种伴随音乐进行的动作表演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中,儿童可获得锻炼身体各相应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二)增进身体健康1、“情绪”这一心理状态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如肌肉、血管、内脏及内分泌器官的机能,都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开始被应用于慢性病治疗、身心康复等领域。可见,通过音乐调整情绪进而调节生理状态以达到促进或维护身体健康是完全可能的。2、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会给学前儿童提供更多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如:(1)学前儿童天生好动的需求容易在音乐活动中得到满足;(2)音乐中的节奏要素能够节省体力消耗,使机体内部环境形成最佳状态,使生理上的自我需求容易得到满足;(3)音乐活动中容易产生更为密切的人际关系,使心理上希望获得接纳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4)音乐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想象、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得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音乐教学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首好的歌曲往往又同样是一首好的诗歌。学前儿童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音乐语汇,而且也扩大了词汇的积累,增加了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教师在教儿童唱歌时,坚持要求正确地咬字吐字,会帮助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2、音乐与口头语言同样具有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变化等表情因素,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有许多机会促进儿童认识这些表情因素,这对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很有益的。3、学习唱歌还能够在喉部形成一种肌肉运动的模式,这对说话能力的改善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三、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一)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由于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首先要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所以在这里仅着重讨论有关音乐与学前儿童听觉能力发展的关系。人类的听觉器官是在长期自觉使用的过程中获得高度发展的。音乐像有声语言一样是人类-171-听觉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教育者应更多地为学前儿童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集中注意进行听觉探究,学前儿童听辩声音的能力和自觉性是可以得到提高的。(二)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记忆能力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之一。音乐是在时间持续过程中展开其形象的,因此,音乐记忆能力更直接影响到个人感知音乐形象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对音乐进行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追踪音乐的发展,对音乐的形象进行审美感知。同时,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活动,也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现的记忆、再认和再现。举例:阿部桂是接受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一个普通日本小女孩,她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在她的卧室内播放莫扎特、海顿和其他大师的作品录音。6个月的时候,每当她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会发出格格的欢笑。这说明她对音乐不但已经记住而且已经能够再认了。有资料表明:在这种“浸润”式的环境影响下,许多10岁以下的接受铃木教学法指导的儿童都获得了惊人的音乐记忆能力,他们能够准确地再认和再现具有相当规模的著名乐曲的全部乐章。这些事实都证明;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儿童音乐记忆的发展潜力是很可观的。(三)促进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象、联想能力是思维活跃的创造性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活动往往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学前儿童从音乐活动中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一个5岁的女孩,有一天在玩建构游戏时,因她把一块塑料板夹在脖子下面到处乱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当她的母亲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回答说:我是在用小提琴拉一支非常好听的音乐。而且还当着老师和母亲的面在教室大哭,以表示她的委屈和不满。又如一位3岁女孩听到教师弹奏的一首进行曲后说:“我想甩着手臂大步往前走”;另一位3岁女孩在回答能不能慢慢地唱《我上幼儿园》这首歌的提问时说:“不能慢慢唱,因为慢慢唱就像要哭的样子,要哭就是不想上幼儿园……”。四、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发展(一)促进情感的发展情感虽然是无形的、捉摸不定的,但它却无处不在。一个有着深刻而热烈情感的人,对祖国、人民、家中的亲人会有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会成为他积极投入生活的强大动力;他会热爱事业,热爱大自然;他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愿意努力奋发向上,时时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情感方面具有良好品质的人,生活也必然会更加富有目的性,更加富有生气。学前期正是个人感情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儿童的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情感体验日趋丰富和复杂;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172-各种基本情感体验的分化也逐渐趋向于精细化。学前儿童越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他们的情感也就越有可能逐步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会逐步懂得爱、温柔、同情、自豪、集体精神,憎恨丑恶和追求美善。有时侯,一首好的作品,一次好的音乐活动所产生的强烈情感之影响痕迹,甚至成为终生的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在一篇名为“唱歌”的文章中,作者回忆起小时侯跟着一架破烂不堪的风琴学会了一首歌,中学毕业后突发奇想要去北京报考中央艺术学院,在各种压力困难接踵而至时,正是这首歌给了他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他终于考上了,而且考了专业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可见,以音乐为手段更容易收到良好的长期的情感教育的效果。(二)促进意志的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个人成材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音乐活动也具有促进儿童意志发展的潜力。如在由铃木镇一创建的早期小提琴课程中,利用克服技术困难的大量艰苦练习来达到意志锻炼的目的,实际上是铃木本人和许多日本家长更为看重的教育价值。五、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一)促进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之分。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为直接兴趣。产生于某种活动中,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兴趣称为短暂兴趣。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不会因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兴趣称为稳定兴趣。(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的自我表现为: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心理状况;能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应该把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来看待。儿童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时需要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活动状况,并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相互协调一致。学前儿童在理解和享受音乐时也需要不断地反省音乐引起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学前儿童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的各种评价,而这些评价都会在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态度的形成方面祈祷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六、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给儿童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音乐交往,可以给学前儿童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和经验。教育者也应有意识地利-173-用音乐教育活动来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一些积极的音乐交往活动中,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二)促进纪律性和责任感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加者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学前儿童教育机构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这些要求被进一步明确:第一,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第二,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它有关设备的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第二节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唱歌能力的发展(一)歌词3岁前的儿童已经能够部分地重复再现一些歌曲的片断。但是他们对歌词含义的理解十分有限,只是把歌词当作一种声音来加以重复。3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已有了一些进步,他们已经能够较完整地再现一些短小的或歌曲中的比较完整的片断。4—6岁的儿童掌握歌词的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一般已经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歌曲的歌词,在这个阶段中儿童所接触过的歌曲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复杂,因为这时他们一般对歌词的听辩、理解、记忆的能力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二)音域2岁以前的儿童还处于嗓音游戏阶段,歌唱和说话正在慢慢从嗓音游戏中分化出来。2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步学会较完整地唱一些短小的歌曲或歌曲的片断,一般情况下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唱出3—4个音,大约在d1—g1范围之内的音。3—4岁的儿童,一般可以唱出5—6个音(c1—a1),其中听起来最舒服的是在d1—g1之间。4—6岁的儿童的音域会稍有扩展,向上一般可以达到b1或者c1,向下一般可以达到b或者a。在4—6儿童中,音域发展的个别差异仍然存在。有个别儿童能唱出很高的音,如d2甚至e2,f2。但也有个别儿童连唱a1都有点勉强。(三)节奏一般由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所构成歌曲的节奏,3岁儿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4—6岁的中、大班儿童在唱歌的节奏表现能力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对歌曲中的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已掌握得较好,甚至也能够较好的掌握带附点的节奏和切分节奏。3拍子歌曲的节奏,弱起乐句的节奏虽然对儿童来说比较困难,但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有可能在大班阶段逐步掌握的。(四)音准音准是学前儿童在唱歌活动中最难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学前阶段,儿童最容易掌握的是歌词,节奏第二,速度第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