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微型小说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微型小说比较作为一种小说文体,中国的微型小说和西方的微型小说有许多共同的要素和趋向一致的艺术规律,然而中国的微型小说和西方的微型小说又都是根植在各自不同的民族生活土壤里,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盛开的艺术之花,它们又都有许多区别明显的异彩和芬芳,比较东西方微型小说文体的异同,对于我们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把握这种文体的艺术规律,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1、史传实录和传奇虚幻我们准备从中西方微型小说最早的源头及最早的发展开始讨论。世界各民族的叙事文学都经历过这么三个形态:A、叙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就是历史、实录;B、叙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实,这就是神话、童话及神仙故事;C、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可能发生过的或纯属虚构的故事,这就是小说。最后一种形态--小说,在其发生、发展,以至完全成熟的过程中受过许多历史因素和文体因素的影响。作为小说的一个分支--微型小说在其从雏形到成熟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方的微型小说最初和小说一样,发源于西方的史诗,并从西方的叙事散文(主要是寓言散文和世态散文)中吸取了丰富的叙事文学的各种艺术营养。而西方传奇的精神又渲濡了它的发育和生长,这样便产生了西方古代广义的微型小说--西方短篇散文故事。到了17世纪,西方成熟形态的微型小说便基本定型。中国古代的微型小说的形成、发展和西方有同有异。中国古代的微型小说发源于史传,在古代叙事散文(也主要是寓言散文和世态散文)的叙事因素的作用下以及中国传奇精神的影响下,发育为汉魏六朝的短篇传奇故事,这是广义的微型小说。至唐宋元明清以后,中国古代的微型小说才完成了从广义到狭义的转变过程。我们用图表比较如下:西方:史诗叙事散文西方传奇中世纪短篇散文故事--17世纪西方微型小说中国:史诗叙事散文中国传奇六朝传奇故事--唐宋元明清的微型小说在这份对比式图表里,有若干问题值得我们研究:首先是史诗和史传的区别:西方史诗对西方小说的产生有相当深刻的影响,即使是广义的微型小说产生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史诗是西方最早的叙事文体,它是游吟诗人在宫廷里吟唱的民族英雄事实,里面充满了慷慨的气势和浪漫的激情,西方小说的奇异幻想和高度夸张变形,在此时便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中国的小说(包括微型小说)虽然没有经过史诗的过渡,没有韵文的形式的影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是不分家的,以至一些具有小说因素的散文作品被混在史、传中,虽然微型小说的发展在文体上是直接从叙事散文中脱胎,但史、传的实录因素渗进了中国的微型小说中,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微型小说一从散文剥离,便过分地强调了它的纪实性。即使是在广义的微型小说形成之时,六朝文人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创作原则:非目之所睹,迹之所历,与身之所接者弗记。(转引自《中西小说艺术谈》,陈家宁著,第94页,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六朝故事中的志人微型小说是这样,那些讲述神异鬼仙的志怪微型小说也是这样。它们虽然在题材上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鬼怪、神的事迹,但他们在创作的手法上,却是实录,它给人的直感都是创造者写的亲眼看到和亲身经历的鬼怪故事。如果作品在撰写过程中稍有不实之处,还会遭到当时人们的非议和否定。这种实录因素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了中国古代微型小说不同于西方古代微型小说在史诗影响下产生的强调虚构,强调夸张,强调编造的艺术风貌。其次是西方传奇和中国传奇的区别。传奇在小说文体的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西方传奇的出现是在史诗和神话之后。毫无疑问,西方传奇吸收了西方史诗和神话中的各种艺术养份,我们现在阅读到的大部分西方传奇的题材,主要以骑士的冒险和骑士的爱情为主,它所描写的艺术世界充满了激越感情、狂热的行动与为理想献身的高尚斗争,这种艺术精神与西方的史诗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汉魏六朝以来产生的传奇文学则完全没有西方史诗、神话那种巨大想象力的影响,它的题材大多是一些离奇的神仙鬼怪的生活,它常常是以一些怪异的事件表现俗世的人生境遇,并通过这些怪异的题材来传达古代人感受到的人生哲理。表面看来中国传奇的题材比西方传奇更加远离了生活形态,可是,中国传奇的精神却比西方传奇精神更加接近现实生活,这和西方传奇的超凡卓世的激情、狂热、浪漫的艺术精神是大相径庭的。尽管西方传奇和中国传奇在艺术精神中是如此不同,但是这种文体在中西广义的微型小说的形成中却有着它们共同的贡献。这种贡献一是开阔了艺术家的想象空间,锻炼了艺术家们想象的能力,这是广义的以至是狭义的微型小说从叙述散文中走出来,真正进入艺术虚构的范围所必须具备的作家主体的能力。二是中西方的传奇为微型小说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情节要素。中西方的传奇都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它必须靠复杂曲折而又神秘奇幻的艺术情节来吸引读者。譬如,西方传奇首先就摒弃了《天方夜谭》式的公式(即虽然曲折复杂但却是漫漫无边际,漫无目的的故事),而进入一个表现英雄的有目的的完整的行为过程。鲁迅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传奇: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见《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70页)鲁迅讲的扩其波澜指的正是它曲折多变、有着巨大艺术吸引力的完整情节。中西方传奇中的这些完整而有变化,有因果关系的情节,为小说和微型小说在形成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成熟的因素。可见,取材现实而远离现实的西方传奇与取材非现实而趋向于现实的中国传奇都为中西方的微型小说的发育、生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三:中西方叙事散文是孕育微型小说的母体。中西方的微型小说都是在吸收了史诗、史传和中西方传奇的营养后从叙事散文的母体里脱胎而出的。中外微型小说的许多史料都证明:中西方的微型小说与叙事散文有着最直接的血缘关系。日本微型小说大师星新一在谈到世界微型小说文体的渊源时,曾这样说过: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比如世界各国的童话、寓言。(见马兴国《星新一访问记》,《一分钟小说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童话、寓言实际上是文学史上最早的叙事散文,从外表形态看,叙事散文具备了叙述事件的最基本的艺术机制。西方的微型小说虽然中途受到史诗的巨大影响,但它在发展过程中最终还是在叙述散文中寻找了自己的母体。西方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散文作品,是公元前三世纪泰奥弗拉斯托的30卷的《性格种种》。他在这些叙事文体中,描写了诸如多话、吝啬、多疑等各种性格。这都为西方后来的微型小说提供了最早的人物描写基因。据克劳斯著的《英国小说发展史》介绍,英国最初的小说是近似梗概式的故事,如叙述奇遇或恋爱的韵文故事,或是近于描摹人生的--恋爱和嫉妒--散文故事。英国的小说史著作甚至把十二世纪--十四世纪的作家的作品(如薄伽丘的短篇故事)都称为散文,把早期小说史说成是散文小说史。(引自吴士余《文学:现代人的思考》,第154页。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西方的许多微型小说实际上就是从叙述散文里演变而来的。譬如:在1687年出版的法文《葡萄牙通信》,就是以一个葡萄牙尼姑写给一法国骑士的信所编成的小说。每封信叙述一个简单的短故事,来表达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心情。这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微型小说在英国影响甚大。此后,有相当多的文人都来摹仿这种文体来写微型小说。我们研究西方的微型小说的形成,不能离开西方的叙事散文文体。中国古代的微型小说的发展比起西方来,可以说是走了一个捷径--它没有经过史诗韵文等阶段,而直接从叙事散文中脱胎。中国先秦、两汉时代数量丰富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中就包括了相当多的微型小说因素。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寓言散文以及《孟子》中的齐人乞墦、拔苗助长等世态散文中就有许多的微型小说艺术基因。再如《战国策》中写到苏秦说秦失败在家受到冷遇时,作者这样写道: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而在写他飞黄腾达再度回家时则有更加生动的行动描写:妻侧面而后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不但说明了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还体现人物怎么做的内容。这些都是小说中完善的人物描写手段。到了汉魏六朝的传奇故事,它们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还脱离了地理、历史、哲学著作而成为独立的叙事散文体。它们一方面广泛继承中国的文学传统,而另一方面还大量吸收印度佛教文学营养,而小说的基因则发育得更为突出而充分了。有的作品(如《铸剑》、《卖胡粉女子》)已具备了复杂、曲折的微型小说情节;而许多的志人作品,虽然只是描写人物的片断(如《王蓝田》),但这些寥寥几笔的片断描写已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这都说明,中国的微型小说至此已完全从叙事散文挣脱出来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体特征。中西方微型小说的发展历史都昭示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它们都经历了叙事散文母体的孕育。如果说中西方传奇为中西方微型小说的诞生提供了虚构和情节的艺术基因的话,那么,中西方的叙述散文则为中西方微型小说的发育成熟提供了人物描写和叙述手段的艺术母体。第四、中西方成熟的微型小说的诞生。中西方的微型小说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根植的土壤不同,受到滋润和灌浇的艺术雨露和养分也有异,但到了中西方微型小说的成熟阶段时(西方是17世纪,中国是唐宋以后)它们作为同一种小说文体,却表现了相同的艺术机制和发展规律。这就是:第一、中西方微型小说的题材都走向了现实化。微型小说都结束了超现实英雄和神仙鬼怪的时代,而走向了平凡的人间生活。第二:艺术虚构在微型小说文体中占据了牢固地位。中国的微型小说开始摆脱实录,西方的微型小说更为重视艺术的虚构。第三:人物描写走向细致化、心理化。中西方的微型小说不仅熟练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言行,而且也开始进入人物的内心,微型小说在此期甚至还创造出了小说史上著名的典型。由于讲究现实生活的虚构化,人物描写的精致化,此期中西方的微型小说在艺术情节中都出现一个相同的现象,这就是,他们都在短小的篇幅中制造一个有完整的艺术变化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在《王蓝田》里分析出A-AA式的倍增扩大变化,在《石崇与王恺争豪》里分析出了A--A式的矛盾反转变化,在《他们要学狗叫》(匈牙利·卡尔曼)里分析出了A-B式的曲转差异变化。正是因为它们在短小的艺术篇幅里都具备了这些完整的艺术变化,我们认定,中西方的微型小说因获得了完整的艺术结构而具有了成熟的微型小说质地。中西方的微型小说分别从不同的艺术路途而走向了同一,这从小说史的角度里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微型小说艺术规律的认识。2、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中西方微型小说在现当代进入成熟期后也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貌。有着实录传统的中国微型小说,一直沿着一条讲究创造表现对象的形似,并通过形似来传达出对象的神似的艺术道路前进。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文体,它要求人物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要求事件能写出具体的进程,要求环境能体现出可见可闻的质感,在中国的微型小说里,这一切都被当作形似的内涵来强调;然而在中国的微型小说创造里,追求形似并不是它的真正目的,它必须要达到第二个艺术层次,即通过形似来实现神似,也就是说,它在作品里面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环境的刻划来达到传达人物、事物、环境的神韵的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下,中国的微型小说走的大都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作家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言行的逼真刻划,通过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的细致描摹来体现出作品人物的精神和作家主观的评价。林斤澜的作品《有关出国二三事》(见《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第7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是这种艺术风貌最突出的典型。这篇微型小说实际上是写了三个与出国有关的事,由事及人,作家寥寥几笔,便传神地写活四个前辈作家。第一个片断是写老舍和沈从文。建国之初,老舍出访苏联回国后给文化界作报告,而那个时候听报告是'进步',是'靠拢'的表现。当时并不受器重的沈从文也来会场听报告,他不和人打招呼,在讲台正前方五六排的地方默默而坐,并认真做记录,他把笔记本卷着托在胸前,右手的水笔竖直,直行书写,目不旁观,无停顿。这一个人物的外表行动细节,就传神地写出了一个虽落魄但仍坦然,胸襟宽阔而又认真严谨、尊重别人也自尊自爱的沈从文。第二个片断写赵树理。赵树理也是访问了苏联回来后做报告。与写沈从文不同,作家主要是写了赵树理几段精彩的语言,他说,他不愿意在苏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