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术感受。由此上可知美学中刚性美与柔性美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与鉴赏中有重要作用。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都和他的心绪密切相关。/*****************************************************************************/宋词的美学特质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伸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而浑成者,要非蜡而至,此关系力学者。神致由性灵出,即体格之美,积发而清晖芬气而不掩者也。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说“不及”,也正如余平伯先生所言;“按其本质来讲,并不曾得到它应有的发展。”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凤,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现就宋词的美学特质谈几点看法。一、词的雅俗之美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宋词雅俗之辨,很大程度上导源于对柳永俗词的鄙薄。柳永由于长期混迹于青楼妓馆,与乐工伶女为伍,以“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配合歌妓声吻,用长调慢词的形式,细腻地描摹男女之间花前月下的种种隐情,展露风流才子的潇洒和青楼歌妓的娇媚。非但如此,其词“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但柳永的词为何会有这般轰动的效应呢?原因就在于柳词的通俗、好听。柳永作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很清楚,他的词通过歌妓主要是唱给市井听众听的。而要想吸引市井听众,除了内容上的香艳刺激以外,用字必须通俗,以让文化水准不高的听从也能听懂,同时也是便于市井歌妓的记忆传唱;另外还得像讲故事那样有头有尾地唱给听众听。这样就促使柳永在许多词里面用尽俗字俚语,同时大量创制新声长调,并且将民间叙事文学的铺叙手法用入词中。翻开《乐章集》,柳词中不少作品便属于此类。柳永的这部分词可以说是由质到文的俗,它们通过市井歌妓的演唱在下层文化空间广为传播,致使“流俗好之自若也”。即所谓俗之大雅呀。苏轼的出现,在宋词的雅化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苏轼不满柳永俗词的流靡,意识到轻俗的词风不稳重。于是提倡像诗一样地抒情言志,做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实地抒发人生意气地“陶写之具”,在审美情趣上,力倡超凡脱俗,“高出人表”的清雅意趣。雅俗之辨是两宋词学的核心问题,许多词学命题诸如起源说、尊体说、本体论、风格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而起初来自于民间的词,由于在上、下两个文化空间同时传播,加之两宋文人词学观念的变化以及词体本身的演变因素,使得宋词的雅俗流变较为复杂。古人论及词人雅俗多为只言片语感悟式的点评,今人虽有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但不是失之太粗,就是过于琐细,没有还原出宋人区分词之雅俗的那个标准,也就让人难以把握宋词的整个雅俗流变过程。二、词的抒情之美悲与喜,哀与乐都是有感而发的;悲与喜,哀与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曲如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支曲写长亭送别是莺莺痛苦的心情,用复叠来表现悲。诗人往往“因情生梦,因梦生诗”,的确,借助梦幻境界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诗词曲中十分常见。宋词中的咏梦之作相当丰富,而且极具特色,其中占较大比重是离别间阻,相思成梦一类作品。与诗文相比,词的抒情性、愉悦性大大增强,男欢女爱、爱恨离别、思恋怨慕,这些不便在诗文中表现的内容,找到这理想载体,而情到深处更是废寝忘食、魂牵梦绕,于是一大批咏梦诗变应运而生了。以梦写真,借梦境揭露现实,抒发自己胸中郁勃不平的感慨;借梦境表达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的追求;借梦怀念亲人和朋友;借梦写艳情。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也是诗词尤其重要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第2/4页读者可感可知,在语言提炼上,古诗词遣词用字也以传情准确精妙而令人叹服。其中,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动词的传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虚词的使用使诗中落寞苍凉的韵味又上一重,而叠字的运用也有独特的抒情效果;《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更是将凄惶、悱恻、发挥得淋漓尽致。三、词的音乐之美词是与音乐相结合的音乐文学,至南宋,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词乐分离的趋势,但其“可歌”原则却普遍作用于词坛,仍然成为词体创作与传播的主要途径与保持词“别是一家”之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若“其貌犹袭倡风,其衷已杂诗心”的体貌特性为词体言志功能的生成与多向风格流变提供了内在潜能,文人“每燕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中展现出来的词的体用与功能,则为词风流变的多向性提供了基本保障。如前文所述,入宋以后,作为“本色”的应歌词,其体用与功能在唐季五代抒写男女情事的基础上向众多生活领域拓展,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其风格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流向。试看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在两宋各类群体性的节日如元宵、清明、中秋与个体性的节日如寿庆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均盛行燕集之风,每燕必命侍妓歌文人根据不同节日而创作的词。这是一首元宵应制之作,其用也是“歌”“社”兼应。所谓“乐府两籍神仙”,即指宫廷歌妓。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宫妓“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这是柳永得以应制及其词传唱宫中的途径。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元宵》“作句法”条引《韵语阳秋》语:“应制诗非他诗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于典实富艳尔。如夏英公上元《观灯》诗,与夫王岐公应制《上元》诗,二公虽不出同时,而二诗如出一人之手,盖格律当如是也,若作清癯平谈之语,终不近尔。”所谓“自是一家句法”与“格律”,便来自应制题材——元宵,决定了其诗风不能为“清癯平谈”而须“典实富艳”。柳词一向被斥为“词语尘下”、“侧艳俚俗”,这首元宵词却一改其主导风格,与元宵诗一样呈现出典型的“典实富艳”的特征。第3/4页词,本有曲之名,词为曲之魂,吟唱是词的一大特色,给人以听觉之美。四、词的色彩之美以色彩来描绘形象、创意意境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宋词之所以与唐诗并列对举、各极其美,不仅因其美在已经,美在情调,更因其美在色彩。词人们为了描绘一个纯净、明丽的境界,往往使用单一色调挥洒笔墨,渲染画面,以其加强读者额视觉印象。“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人们对色彩具有记忆的明晰性和联想的宽泛性等特点,当色彩词语与具体想迭合时,物象便由于带着特定的色彩而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柳永《归朝欢》),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共见,再加上乳白色的轻烟、曙色。一幅清疏但远的晨景图顿时展现在读者面前。“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碧。”(周邦彦《宛溪沙》)晴朗的天空在远处同芳草萋萋的地平线相重合,溶尽一片碧绿之中,这碧天芳草使整个画面春意十足。绿色是春天的象征,故古人多以绿色喻春。“轻舟短梼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词人用色虽然简洁,但给读者造成的却是起伏跌宕,丰富多彩的美感效应。宋词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关于美学的方面,宋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琵琶是美的图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