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一.背景二.伤痕文学三.刘心武《班主任》四.伤痕文学影响一、背景1、政治思想领域的变化文革对个人尊严的践踏对秩序的破坏文化的逆流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捕1977年8月,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革结束,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2.思想解放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批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始终不渝地遵循),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纠正冤假错案的活动全面展开3、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曙光》1977年9月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徐迟《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1月二、伤痕文学:指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揭示自身伤痕控诉极左路线的创作潮流,代表作有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等。作品多用巧合、误会的手法,以人道主义为中心,展现文革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卢新华的《伤痕》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1、出身论2、亲情与人性的回归3、悲剧根源妈妈在临死前给女儿的信中说:“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幸遭遇后,也默默地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卢新华:“鲁迅在《祝福》中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我脑子里涌现起无数个受‘四人帮’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帮’路线迫害致死的老干部形象,逐渐凝结成‘四人帮’给我们社会留下的最深的伤痕,还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三、刘心武的《班主任》班主任张俊石团支书谢惠敏:内伤,无知盲从后进生宋宝琦:外伤,无知堕落班干部石红救救孩子:以书《牛虻》为线索那一天热得象被扣在了蒸笼里,下了课,女孩子们都跑拢窗口去透气,张老师把谢惠敏叫到一边,上下打量着她说:你为什么还穿长袖衬衫呢?你该带头换上短袖才是,而且,你们女孩子该穿裙子才对啊!谢惠敏虽然热得直喘气,却惊讶得满脸涨红,她简直不能理解张老师在提倡什么作风!班上只有宣传委员石红才穿带小碎花的短袖衬衫,还有那种带褶子的短裙,这在谢惠敏看来,乃是沾染了资产阶级作风的表现!谢惠敏找到张老师。向他汇报说:班上同学都知道宋宝琦要来了,有的男生说他原来是什么'菜市口老四',特别厉害;有些女生害怕了,说是明天宋宝琦真来,她们就不上学了!张老师一愣。他还没有来得及预料到这些情况。现在既然出现了这些情况,他感到格外需要团支部配合工作,便问谢惠敏:你怕吗?你说该怎么办?谢惠敏晃晃小短辫说:我怕什么?这是阶级斗争!他敢犯狂,我们就跟他斗!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激烈地质问说:怎么?不是黄书?!这号书不是黄书什么是黄书!在谢惠敏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一种铁的逻辑,那就是凡不是书店出售的、图书馆外借的书,全是黑书、黄书。可爱而又可怜的谢惠敏啊,她单纯地崇信一切用铅字新排印出来的东西,而在四人帮控制舆论工具的那几年里,她用虔诚的态度拜读的报纸刊物上,充塞着多少他们的帮文,喷溅出了多少戕害青少年的毒汁啊!“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谢惠敏来告状,说团支部过组织生活时,五个团员竟有两个打瞌睡。张老师没有去责难那两个不象样子的团员,却向谢惠敏建议说;为什么过组织生活总是念报纸呢?下回搞一次爬山比赛不成吗?保险他们不会打瞌睡!谢惠敏瞪圆了双眼,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隔了好一阵,才抗议地说: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返校的那天,队伍离村二里多了,谢惠敏突然发现有个男生手里转动着个麦穗,她不禁又惊又气地跑过去批评说:你怎么能带走贫下中农的麦子?给我!得送回去!那个男生不服气地辩解说:我要拿回家给家长看,让他们知道这儿的麦子长得有多么棒!谢惠敏人物分析1)中毒很深。早已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2)“黄书”事件: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3)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班主任》的意义《班主任》对文化知识的肯定,对民族精神危机的忧患,以及对造成这一精神危机的极左愚民政策的批判,接续了五四以来中断许久的现代性启蒙主题。“浩劫”中受害的人们(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肉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也同样受到伤害。但是更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孩子们精神上的“伤痕”往往是作为一种“进步”的表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只有从精神层面上挽救就这些受害者的灵魂,社会才能进步。《班主任》一文,虽然仍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说教层面,但是其“救救孩子”的呼声与当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同样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其他伤痕文学作品《枫》郑义《在小河那边》孔捷生《网》阿蔷《我该怎么办》陈国凯《锁》《猫》《火》曹冠龙五、如何评价伤痕文学“尽管当年的‘伤痕文学’对当时民众造成的精神创伤给予了控诉,并使文学回到了‘人学’的正常轨道,但由于作家与时代的局限性,‘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在完成它的使命后便寿终正寝。”--------卢新华2007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作为刚刚摆脱的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的局限又是十分明显的。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