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摘要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和兴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园林。本文着重以狮子林为例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禅宗的主要思想以及狮子林的概况,然后从狮子林的名称由来、假山叠石、匾额题名、建筑布局等方面对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狮子林;禅宗;影响0引言佛教传人中国早期的所谓“禅”,是印度佛教中一种修行方法,即由心意的安定、专注而获得智慧和超脱。它本身不是独立的佛教学派,而是作为佛教三学“戒、定、慧”的内容之一【1】。后来经过一段时期的演变和发展,禅就具有了新的内涵(即把“禅”视为众生具有的本性,是众生成佛的因性,本来面目【2】)而成为别有洞天的一“宗”了。中国禅宗以慧能南禅为主脉,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反印度佛学人性与佛性截然分开的教理,跳出“艰苦修行”的模式,推出了一套快捷成佛的顿悟工夫。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特殊范畴,以满足游赏和居住等多重需要为目的,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地创设的“第二自然”【3】。中国园林肇始于商周时代帝王苑囿,兴起于春秋战国,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并出现了私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私家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特征,后经历代造园实践,至清时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1】。苏州名园狮子林,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北宋末年。自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正式建园起,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都屡有增建,形成了嶙峋假山与一汪碧水相依、松竹梅菊与亭台楼榭相伴的人化自然空间【4】。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说过:“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狮子林就是这样一种体现了中国人生命情调与心灵律动的形态,在这片天地中,交融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情趣、审美观念以及空间意识。从狮子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寻摸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探索到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1禅宗思想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至,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吸取儒道两家文化而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一方面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另一方面它与儒家立足于日常人伦,“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现实态度不同,也区别于道家执著于“乘云气,骑日月”的理想人格【5】。禅宗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觉,它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主张通过个体的自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6】。禅宗用“离相”、“无念”等手段,除去表层意识的牵绊,洞察人心灵深处的隐秘,以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和超脱。它倡导的不是借重或依靠外在的权威、偶像,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因循自己的本性去征服黑暗,找到开悟的路途。禅悟是不带任何主观设定意图的,正因为没有执著的追求,所以能出现顿然的妙悟;在没有思量人生意义的场合,反而被自然触动无意中接近到人生真谛【7】。2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佛学大师天如禅师的弟子,在姑苏城城东“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建成了狮子林【8】。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整个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尺山林”意境。它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3禅宗对狮子林的影响禅宗对狮子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狮子林的名称由来,扁额对联,假山叠石、建筑布局无不流露着禅宗的精髓。3.1名称由来,源自禅宗狮子林在元代建造之初,又叫菩提正宗寺,其开山祖师惟则为禅宗高僧。据佛教故事传说,佛祖释边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神兽,佛经中称“佛为人中狮子”,佛陀讲经说法遂称为“狮子吼”,佛之坐处(后泛指高僧坐席)称为“狮子座”,《大智度论》中谓众僧共住“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禅宗寺院又叫丛林,简称林。因此,“狮子林”三个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又说“狮”子的“狮”,人们又常作“师”字,天如之师明本和尚(法号中峰)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边的师子苑受戒,而天如也曾居住在狮子崖,为纪念佛徒衣钵相传的师承关系,也为表达天如誓志宏扬佛法的决心,名此园为狮子林【8-10】。3.2匾额题名,源自公案匾额作为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题名意寓其中而音流弦外,言语有尽而意深无穷,对景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1】。狮子林里具有典型意义的匾额题名是“问梅阁”、“立雪堂”和“指柏轩”,它们均源自禅宗公案。“问梅阁”取意于禅宗故事马祖问梅,象征以获得佛学堂奥。《五灯会元》卷三载,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法常初参马祖道一时,听其言“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便到大梅山去做主持。马祖为了解其领悟程度派另一弟子去对他说:“马祖大师近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法常说:“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禅师知道后赞许地对众弟子说:“大众,梅子熟了。”即大梅法常对“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不二之理已经了悟。“立雪堂”取意《景德传灯录》,上面记载:禅宗二祖慧可去见菩提达摩人,夜遇风雪,但他求师心切,不为所动,在雪中站到天亮,积雪盖过了他的双膝。菩提达摩见他心诚,就收为弟子,授与《楞迦经》四卷。立雪堂原为僧人传法之所,所以用此题名【13】。指柏轩出自禅宗公案“赵州指柏”:临济宗的从谂禅师主持赵州观音院,弟子们一再问达摩祖师西来意,从谂反复答以“庭前柏树子”,隐喻万事应任其自然,不必执着一念。这些公案机锋,配合着眼前的风亭月榭,曲槛长廊,宋柏元梅,文(天祥)诗倪(云林)画,尤其是那许多充满生命活力的湖石狮峰,此中所蕴涵的生命律动之美、禅悦之趣,跃然显露【14】。3.3假山叠石,尽显禅意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以少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狮子林假山以“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造型。它三面环水,假山以小飞虹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假山环围卧云室而筑,西假山临水而筑,山水相依,如天然画卷。狮子林假山的意境取自四大佛教名山,特别是九华山的境界。这设计的上、中、下三层假山【15】分别代表了人间、天堂、地域三重境界,让人们可以通过微小精致的景观见到广阔渺远的庙宇,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阔”的美妙,体味“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的永恒【12】。狮子林假山的立意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采用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段,汇集了佛教故事中珍禽异兽的精华。园内姿态各异的狮石狮峰,似有似无,形神飘忽,达500座。假山上的蹬道,以湖石或青石堆叠,主要有九条,峰回路转,构成趣味各不相同的进山路线,象征佛教中的“九九归一”,殊途同归之意【4】。我认为假山是狮子林最富禅味的地方,禅房卧云室处于假山中央顶端。假山高止不过十几米,远不如真山气象,更无云可卧,但禅味隽永,即在于引人想象,在想象中悟道,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卧云”两字恰好其到了这种效果。它令人不自觉的想象到:云生高山,绕之峰腰,卧云者必居高山群峰间,由心的作用,移景,转换空间,狮子林假山变成真山,人飞升到几千米,真若高处云端。狮子林的一堆湖石,道中人看来就是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似象非象的石狮子就是佛像【12】。3.4建筑布局,融于自然受禅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狮子林的建筑力求与自然协调。其主体建筑物大体都沿周边布置,各建筑物之间以廊进行连接。在寺院泥塑造像极其盛行的时期,狮子林既无佛殿,更无造像,唯以拟态假山表现神秘世界,而且园中没有金碧辉煌的梵宫琳宇,也没有奇花异草,有的只是普通的房舍散布在古树竹林与假山之间,反映了禅宗寺院的原色,它与自然契合如一【1】。“修竹阁”掩映在万竿竹林之中,表现的是“万竿绿玉绕禅房”和“竹林精舍”的空、寂、幽远的禅意。“卧云室”卧于峰峦之上,四周环以酷似群狮起舞的峰峦叠石,是寺僧静坐敛心,止息杂虑的禅室,营造了“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生在万山中”的神秘世界。4总结总之,禅宗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它综合了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印度的佛家之精华。禅家天真活泼,既熬得住寂寞又承得起热闹,他们创下了承先启后的语录,留下了雅俗共赏的公案【5】。狮子林广不过16.7亩,空间一粒芥子而已,却容纳了不止一座天目山,而是整座须弥山和佛教的全部精神。它虽处市廛,但由于禅的引导,僧人在此却可达到止息杂虑,远离凡尘,归于寂静的境界。它这种直觉体验的美学品格(把自然看空,自然在禅宗中成为假象或心相)使得狮子林达到了以显寓隐,以实写虚,以有限见无限,追求含蓄朦胧的境界。也正是由于禅宗的影响,才使得狮子林既有别于苏州其它古典园林,也与众多的寺庙园林有着明显的不同,成为了既重自然之趣,又重性灵之乐的禅寺园。禅宗思想对狮子林的渗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无处不在。“要适林中趣,应存物外情”(禅师道衍诗句),只有我们穿越狮圆景观的现实之境,时常存有“物外之情”,并且通过含有禅宗公案故事的景点题名去妙“悟”,才能获得蓦然回首,“道”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感。参考文献【1】段艳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禅境,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16.【2】皮朝纲。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27(3):47-55.【3】朱娅。宗教与园林,艺术与设计,2007(4):65-67.【4】高丽华。苏州名园狮子林文化内涵浅析,广东园林,2002(4):5-10.【5】尹安石,徐倩。中国山水园林景观中的禅宗思想及其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08(06):117-120.【6】李林蓉。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与发展,天府新论,2005(S2):265-266.【7】方明。湖湘寺观园林文学研究,中国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10.【8】包兰。云林画本旧无双——狮子林逸事钩沉,雨花,1997(11):62-65.【9】米兰。狮子林收获禅趣,风景名胜,2008(10):121.【10】老莼。太湖石,华中建筑,1984(2):129-138.【11】吴倩。论苏州园林的意境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01):94-96.【12】卿平勇。浅析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影响——以苏州名园狮子林为例,宜昌学院学报,2009,31(1):122-124.【13】卜复鸣。精品点击苏州古典园林系列狮子林的佛门禅味,园林,2007(11):23-24.【14】殷选青。姑苏狮林,寻根,2003(05):75-77.【15】何金云,周昂。浅谈苏州古典园林,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0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