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冬病夏治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天道规律天地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如一个圆形无端的轮子。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阳光,愤怒起来便化为风雨,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顺应自然《黄帝内经》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什么意思?天道不可违背!关注现代人健康健康亚健康疾病关注现代人健康5%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20%患有各种疾病75%处于亚健康状态缺乏运动及保健常识的忙碌上班族是亚健康状态高发人群观注现代人健康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基本原因缺乏运动,劳累/压力/不当的饮食血流不畅营养交换不全/代谢物瘀积细胞活性减低/免疫功能下降/脏腑功能减弱微循环障碍亚健康状态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生命就是形、神完美的有机结合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三位一体的锻炼:养身+养气+养心=最全面的养生方法何谓“冬病”“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治疗手段,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难治的一些疾病在夏天三伏天进行一些中医的内治与外治配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冬病夏治包括哪些方法?包含针灸、中药敷贴、中药热敷、中药浸泡、内服中药等方法,从而达到在冬天的时候减轻发作症状或减少发作次数、甚至治愈等效果。冬病夏治的种类一,外治法:灸法、中药热敷、中药浸泡、针灸(针刺)、拔罐(药罐)、敷贴、推拿按摩等。二,内治法:口服中药。三,其他:饮食调理(药膳)、体育锻炼、气功锻炼等。冬病夏治主要包含哪些疾病?主要治疗疾病包含: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各种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颈肩腰腿痛冻疮、痛经、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肾阳虚等疾病。春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一“治未病”的思想:“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重病”。(扁鹊)所谓“未病”就是现在未发,但却会在将来要发的疾病。所以预先去除其必发的条件: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诱因就是改变环境。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二阳气在生命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也就是说,阳气虚衰,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派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三冬天所发之病,大都是寒性的。寒邪侵袭在于人体阳气的不足。寒则热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扶助人体阳气,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人体阳气给予激发,对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疗一些难治的疾病减少发病率和减轻发病症状是有帮助的。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冬病夏治是时间医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扶助人体阳气,激发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冬天易发、难治的疾病。冬病夏治,不单是直接作用于疾病,也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阳气若足千年寿!灸法升阳第一方!冬病夏治的具体实施二、敷贴穴位:1,肺系疾病:大椎1、肺俞2、膏肓2、中府2、肾俞2(脾俞)备选穴位:天突1、定喘2、心俞22,消化系疾病:脾俞2、胃俞2、肾俞2、中脘1、(内关、公孙、足三里等)3,筋骨关节疾病:以痛为俞穴位阐释大椎:督脉经的重要穴位,位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与手三阳经交会,主一身之阳气。肺俞与中府:肺之腧募相配,调节肺脏功能。肾俞: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俞:脾为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为金之母,培土以生金。夏季重养心!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阳气盛就要消减,阴气弱就要增加,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倍保养心阴,克制心阳,不要让心火太旺想要健康,身心一定要平衡,首先要释放所有的压抑和愤怒!!悦字,左边一个心,右边就是兑,头上那两点是说高兴了,一张口,上面口沫横飞。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病由心生!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中医养生的方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取法效仿并遵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和于术数:1,对阴阳、五运六气的推演。2,,指练形、导引、吐纳、针灸、药饵等养生技术(技巧)。锻炼就是养身!道家金丹派周天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终复归于虚无本体,就可以长生久视了!!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站桩调动的是足三里这一对大穴;另外,“抱住健康”法做得多了,就会感觉头顶上有一根线悬着,这就调动了头顶的百会穴;而手掌的环抱状态,正好又调动了劳宫穴;脚掌的站立状态,还调动了涌泉穴,让补心和养肾的两大要穴起作用。所以,练“抱住健康”法的时候,人往往手心、脚心会发热;还有,胸部、腹部和背部会充分放松,这又调和了任督二脉……全身所有对人体有用的穴位和经络,通过“抱住健康”法都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可谓“一站通经穴,一抱健康来”!抱住健康万病皆除——站桩养生法是最简单有效的长命之道腹部软如棉百病不藏逆腹式呼吸与读经是让腹部保持柔软的最好方法!三折腰身体画圈等运动的针对部位头颈部整个脊柱肩周肘/腕关节腰部腿全身经络肾的位置双肾内脏分布正面观运动加静坐是最好的补益方法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辨别阴阳清末名医郑钦安说过这样的话: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好的中医人应该在阴阳寒热的辨识上下功夫。假如不辨阴阳,寒热也辨不准,那就是等于草菅人命,慢性杀人,也就是古人说的庸医杀人不用刀!因为没有热,你给去热,受害的就是人体的阳气。辨别阴阳偏阳体质四个特点:一是偏热,二是偏燥,三是偏动,四是偏于亢奋。多畏热喜冷,形体偏瘦,但较结实,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食量较大,对风,暑,热邪易感。受邪发病多为热症、实症,饼化燥伤阴易长疮疖!内伤多为火旺、阳亢或兼阴虚。辨别阴阳偏阴体质四个特点:一是偏寒,二是偏湿,三是偏静,四是偏低沉。多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面色偏白而欠华、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多形体偏胖,辨别阴阳阴阳平和质: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又精神,其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夜寐安,对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不易感受外邪等一何谓阴阳?1、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涵义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阴阳的关系2、阴阳代表相互对立又相面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3、对于中医而言,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阴;人体具有推动、温熙、兴奋等作用物质和功能的属阳;4.阴阳二者互根互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5.阴阳二者且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中医认为人体结构可划分为阴阳对立的两部分。五行学说(一)1.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2.五行各有特性。木指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土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金引申为清治、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水滋润而向下,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五行学说(二)3事物的五行属性是与五行特性相类比而得出的。五行学说是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基础。4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指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属正常现象。相克:指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作用。五行学说(三)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不仅被用作理论上的阐释、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如肝属木,心属人,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6.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主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学说(四)7.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8.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方面应用很广。当内脏有病时,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异常变化。五行学说(五)9.在临床治疗中,五行学说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确定治疗方法。如肝脏有变可以通过生克乘侮规律影响到心、脾、肺、肾,又可由心、脾、肺、肾的病变影响至肝而得病。肝阴不足,水不生木,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故补肾水以生肝,此即“虚则补其母”。临床上尚有“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泻南补北”等治则治法,均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确定。五行学说(六)10.五行学说还用于针灸疗法和精神疗法。临床选穴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五行学说(七)五行五味之关系甜(脾胃-土):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酸(肝胆-木):中医讲“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五行学说(八)五行五味之关系苦(心、小肠、心包、三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辣: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五行学说(九)五行五味之关系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中医养生有道:“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因此,春补应围绕“补肝”为主。而春季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生气。此外,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中医认为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鼓胀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