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行为与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传播行为与模式研究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传播模式的研究第一节:群体传播群体的特征和功能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中的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及功能“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则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群体的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群体的功能:充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与自我实现的场所。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三项基本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间的协作意愿3、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一)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其功能是:(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形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凯利等人的“童子军”实验(二)、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心理,“遵从性”。行为上分为真从众和权宜从众。所罗门·阿希的“线段试验”。归因: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倾向于相信多数;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积极意义:社会、群体、个人。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他的解释是:一种共同的、集体冲动影响下的个人行为。这是一种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的示意而非直接的说服来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说服技巧。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模仿多为无理智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三、群体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思考:2008——2010年中国有哪些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传播特点?这几年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媒体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11.3重庆大规模罢运11.10海南三亚出租车罢运11.10甘肃永登县出租车集体罢运11.20广东汕头出租车停运11.24湖南洪江市出租车集体罢运甘肃陇南事件陇南官方称,在此次事件中,共有110间房屋、22辆汽车被砸烧,74名武警、民警、记者受伤,刑事拘留30名不法分子。贵州6.28瓮安事件湖北石首“6.17”事件湖北巴东邓玉娇案2010年群体性事件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谢家村征地案江苏邳州市拆迁案海南临高县博厚镇龙富村群众集体到省政府上访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冲击仪表厂案岳阳市开发区围堵美特瑞电子厂案安徽太和李兴镇近百人参与宗族势力持械斗殴案云南广南县坝美镇八达村蔗农围攻冠桂糖业公司案昆明市五华区城管和民众冲突案四川省内江市“特警抢尸”事件第二节:组织传播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一、组织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组织具有以下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类型: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综合性组织等。组织和群体的差异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则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在组织中,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成文的规章制度进行的,且执行严格。3、从结构以及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二、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包含的具体内容有::(1)组织传播产生在一复杂开放的系统中,此一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会互相影响;(2)组织传播涉及讯息传递的流程、方向、目的与使用之媒介;(3)组织传播牵涉到人的态度、感情、关系与技巧。组织传播的功能: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三、组织内传播横向传播正式渠道下行传播纵向传播上行传播渠道人际传播非正式渠道群体传播网络传播组织内传播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主要包括组织内部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流,遵循权力、等级等原则。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非正式渠道的特点和作用特点:(1)、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双向的。(2)、信息内容广泛且富人情味。作用:(1)、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2)、缓释组织内部的冲突。(3)、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决策。(4)、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能够提高组织传播效率。四、组织外传播输入:组织从环境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手段,一般包括人力、物质、信息三个方面。如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销售数据系统)等等。输出:组织将从外部环境中得到的材料,加工做成产品后,又送回到环境中去。其中,宣传活动就是组织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等等。第三节:传播模式的研究对传播过程的考察传播模式传播的经典模式一、传播过程施拉姆:八个要素信源(source)讯息(message)编码者(encoder)渠道(channel解码者(decoder)接受者(receiver)反馈(feedback)噪音(noise)二、传播模式模式:对客观世界理论化、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模式的功能:组织、预测、启发、测量模式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模式的评价标准:普遍性、启发性、重要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实性。三、传播的经典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大众传播学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由此发展而来。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优点:“噪音”概念的引入。缺点:直线传播模式。噪音: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有效信息传播信息冗余(重复的信息)三、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提出:1954年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创新: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适用于人际传播中,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四、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弗勒的这一模式主要的描述目标是美国的大众传播系统,其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这一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那些直接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控制和指导的大众传播。五、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基本观点: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意义: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六、马莱兹克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在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结、相互作用的“场”中,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七、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特点: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