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2011-2012学年春季南理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小组学习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小组名单第3组组长:管耀南0910200125成员:许艺0906840207陆佳0910200108马灵0910200109武娜0910200115许微微0910200116余丽明0910200146教师评语1目录一、实践主题的确定..................................2二、实践步骤及过程..................................3三、调查结果........................................3四、调查结果分析及总结..............................5五、实践的收获......................................6六、参考文献........................................7七.附录:调查结果..................................7摘要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下,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似乎都很热衷于外来文化。对此,不少人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示担忧,甚至连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觉得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传统文化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就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仙林大学城的几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从他们对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了解、了解途径及态度几方面出发。结果表明,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大学生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大部分的了解都是来自于课堂上的学习,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可以看出,虽然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仍然不能动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们心中的地位。而且不难发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课堂教育,此外,传媒在文化的普及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一、实践主题的确定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譬如中医,天文历法,书法篆刻、山水国画,戏曲艺术、民族乐器、传统手工艺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如今,哪一项都是多元化世界的文化精品,然而不幸的是它们似乎正被逐年的一点一滴的消磨掉。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屡见报端。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归宿正遭到他国的攻击,其中韩国的表现尤为突出。2005年10月,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从一开始的端午节“申遗”之争,到后来的公然宣称孔子是韩国人、道教起源于韩国、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地,一直到2010的10月份,韩国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甚至叫嚣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觉得“可笑!”“无耻!”“猖狂!”,但我们却无法让韩国人心悦诚服,无法让世界各国人民站在我们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字眼只是偶尔游荡于我们的唇齿之间,扒开心肺,并无传统文化的容身之所,撬开脑壳,也丝毫不见传统文化的踪影。其次,便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打压的情况很是严重。泱泱中华古国,自从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敲醒了天朝大国的迷梦后,随之而来的,是其子民对其本土文化的全面怀疑,乃至对西方科学的盲目、全方位的崇拜。时至今日,殖民的肇事者已去,然而被殖民的受害者却仍未从被压制的状态中醒来,文化领域的殖民,意识形态的殖民,特别是近50年来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贬、鞭打、阉割,使得中国数千年的悠悠文明在国人的脑子中逐渐退化为“唐装、春联、中国菜”等等外在的肤浅的影像,我们不由万分感慨,悲从中来。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人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中国文化受到更大的冲击,欧美时尚、日韩风潮席卷而来,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大行其道,韩剧更是摧残着中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春节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圣诞节却是举国欢庆;古筝晦涩难懂,吉他才能张扬个性;古诗陈词滥调,摇滚才是心之所向……似乎中国的就是老土过时的,凡是不沾上点洋气就拿不出手一样。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现在的文化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了,突出的便是最近的杜甫事件。虽说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应当更容易被人所接受,或在内容上更适应时代的潮流,但绝不能拿文化来消遣,丢失了文化的庄重。文化缺失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断层甚至扭曲,中国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让舆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精明的执政者以及社会学家们虽然可以把这些现象解释成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但这类“消极因素”恐怕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宽裕而自动消失。偌大的中国不可能依靠外来文化来构建新的文化框架,凝聚新的民族精神,只能通过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很显然,现阶段我们在“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做得并不到位,甚至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没有着手进行。因此,我们决定以此为方向进行我们的社会调查,了解新一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知。以上种种事实和看法,都代表了现在很多中国人内心的想法,很多人觉得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文化的传承似3乎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的确,因为现在网络媒体的繁荣,国外文化的入侵相当容易,再加上年轻人本身就有的逆反心理,会造成大家有一种中国什么都不如外国的感觉,即使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免也常生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不被大家所重视”了的感觉。但事实究竟是怎样?是不是的确如大多数所认为的那样,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垮掉的一代”,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我们弃之不理?是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地位真的已经岌岌可危了?我们想通过这次实践,告诉大家一个结果,同时要知道,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我们每个人肩上。二、实践步骤及过程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这次小组实践。在问题的设置方面,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了一条主线,就是“现状—原因—分析—行之有效的方案”,即针对某几种具体的传统文化载体,从以上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设置问题,并且按照逻辑层次层层深入,这样就保证了我们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作为文化载体,他的“门槛”与大家的接受程度是成反比的,这也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一个考量方向。因此,对于受众程度不同的载体,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和选项也有所差异,但整体方向上还是按照主线走。设置好了问卷的问题,我们就开始分发问卷,进行数据的采集。为了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可靠性,我们还走出校园,前往仙林大学城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我们学校是理工类学校,我们还特意挑选了几所文科类和综合类的学校进行调查。在这次实践中,我们除了在本校发出了50份问卷外,还去了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这几所大学,一共发出了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88份。接下来我们就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总结。三、调查结果从调查问卷中可以整理得出,就调查的这五项来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真正能够做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瑰宝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对于传统文化是认可的,并且是愿意去学习的。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东方诗歌不可能有人毫无触动,而限于语言原因,西方诗歌的欣赏程度就没有那么高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点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和大家的切身体会相似的,课堂教育对于东方诗歌的传承帮助非常大。对于诗歌之美大家可能在学习之初并没有感受到,只是在课堂上应付式地学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绝大多数人至少能够浅层次地赏析诗歌,并对其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由于中国诗歌本身作为一种覆盖面很广的文化载体,哪怕是年轻人这一代,大部分人对其也很有兴趣,多数人都表示愿意去尝试创作或者主动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词欣赏。而西方诗歌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究其原因则是“门槛限制”,语言不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翻译过4来的诗句总是会失去最初的韵味,这也是很多人欣赏不了外国诗歌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我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探寻大家对于课堂诗歌教育的态度。“培养文学基础”,“为诗歌传承打好基础”这两点,大家的认同度比较高,而“应试教育太耽误时间了”,我原本以为很多人会因为高三的巨大压力而对此深表赞同,但结果超过半数的人觉得,哪怕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于诗歌本身也起了很好的正面效果。在做问卷的时候,有些同学也和我说“如果不是当初死背过,我现在才不会把那些名句记得那么清楚呢,不过,当初的的确确是恨死背书了”。从中,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课堂教育很重要,适当的考试也有必要。另一方面,其实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中国文化的魅力是被予以肯定的。同时,从大家应试背诵的理解中,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对于书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不同的字体,如隶书、小篆、草书等大多是“可以认出”,而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和长辈的讲述。这又一次印证了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认知途径中还有一大比重是因为见得比较多。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字体在印刷体中都有所体现,让大家更多地见到它们,接触它们。我们可以在教室中悬挂着的名言中,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不同名言。使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大家才能够更多地了解它,接受它。当我们继续问大家,如果以后还有时间,愿不愿意尝试学习书法,近八成的同学对此予以肯定。这一答复说明了,虽然现在大家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学习书法或者练习书法,但是它本身的艺术魅力的的确确得到了大家内心的认同。接下来我们调查了大家对于乐器的了解。就乐器这方面来说,中西方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了解程度还是在态度上。而大家对于这些乐器的接触和了解主要都是来自于音乐课与影视作品,其中音乐课比重最大。由此可以再次印证,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一个我们所调查的就是戏剧。相比前两个广泛为大家所熟知的诗词和书法,戏剧的结果很不容乐观,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对戏剧没什么兴趣。的确,戏剧的欣赏也是存在着门槛的,而且戏剧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竞争。随着多样化的现代娱乐活动进入大家的生活,比如电影,音乐会等,把原本看戏的那些人给吸引过去,而且现代层出不穷的娱乐活动能带给人们更大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更加通俗易懂,因此相比之下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去耐着性子欣赏并不熟悉的戏剧,戏剧的竞争力也就变得更弱了。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辟有一个戏剧频道以扩大戏剧的受众面,想要通过这种媒体的方式来增加戏剧的接受度和大家的欣赏度。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注意,仅靠这样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种门槛较高的文化,或许我们也应注重从教育入手,强制性地让大家对戏剧做一些了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是排斥戏剧,只是他们对于戏剧完全不了解,因此领略不到戏剧的魅力,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群画着脸谱的人在台上唱戏,那些走场,那些曲调,他们看不懂听不懂,因此也就不会觉得好听。所以,就像诗歌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了解了戏剧的魅力后,大家对于这种文化的接受度会有很大的提高。最后调查的就是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我们举了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进行了对比。在节日渊源这一项上,大部分人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的,西方节日中只有圣诞节尚可一战,而如火如荼的情人节就败下阵来。其实从中西方情人节的特例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很多人都过西方的情人节但是并不知道节日渊源,而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背后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我们针5对这个结果再一步提问,关于节日的了解途径,东西方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对传统节日的了解途径集中在课堂、长辈的讲述,而对于西方节日则集中在媒体,朋友的影响。很明显,课堂、长辈的讲述会比较详尽,而商业媒体宣传,则显得急功近利了。虽然看着漫天的圣诞老人,但真正问了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真实感觉,超过半数的人只是为了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