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淄博七中王静【教学目标】1、利用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2、赏析文中独具魅力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理解作者情感,2、多角度多方法赏析本文语言。【教学难点】赏析本文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把握主旨一、导入杜甫说“春雨贵如油”,那是暖雨的丝丝滋润,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冷雨”,他为何喜欢冷雨?他又从冷雨中体会到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对冷雨的诉说,那种独特的冷雨的感受。二、教学过程1、全文15段,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哪些段落直接写了雨景,哪些段落没有直接写雨?(注意每段的起始句及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速读后做答:写雨——1、5、7、8、、9、10、11、12、13、14、15未直接写雨——2、3、4、6、2、未直接写雨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做答:第二段写作者由现实的雨而引起的联想“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第三段写作者的疑惑“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第四段写文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第六段写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3、这些段落既然没有写雨可以删去吗?学生自由理解后做结:第二段是由雨引发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联想(然则他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第三段是些因为久离祖国而产生的牵挂,第四段是写文化中的雨(“美丽的中文不老”“一个雨字”),第六段由美国的景象联想到祖国的雨情雨韵的中国,初看不是写雨,而实际是处处写雨,不能删除。4、概括一下写雨段落的内容,并运用文中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小组讨论做结:1、雨季开始春寒之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连思想都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一直下着雨5、听看嗅雨“听”雨——冨于感性空濛而迷幻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土腥气7、听雨美感“听”雨——总是一种美感凄凉,凄清,凄楚更笼上一层凄迷摧心折骨迷失自己8、屋瓦雨声——清脆可听9、雨天的屋瓦——灰而温柔低沉的安慰温柔的灰美人10、岛上听雨——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似幻似真11——12古屋听雨——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从少年听到中年单调而耐听回忆的音乐潮潮润润的音乐13音乐绝响听雨绝响——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14恋爱雨季——凉凉甜甜的雨水有点兴奋15雨打伞上现实的雨——干干爽爽的白雨变相的自我补偿前尘隔海古屋不再5、补充作者的情况:余光中(1928—),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春分之日,清明之前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然而在今日的台湾,在某些场合,对某些人说来,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从母亲到外遇》6、试着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并简要概括。师生总结:1、由雨季开始引发思念春雨引发思念2、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抒发浓浓的相思(1)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联想(雨的文字)(2)从嗅看舔等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3)从听的角度写“雨”,抒写对大陆生活的回忆与思念(听雨)3、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把思念沉入心底(雨的回忆沉淀)7、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8、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明确:“神”是思乡的感情,在文中的具体载体是“冷雨”,“形”是“听听”,从感觉触觉嗅觉各种角度去“听”。9、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明确:听听那冷雨——听我乡愁的诉说,比直抒胸臆更含蓄典雅,也更具体,雨越缠绵乡愁就越多,给人以淡淡的情味,承载起本文的主旨——绵绵不绝的乡愁10、“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在喊谁呢?明确: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11、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课堂小结: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三、作业:比较《乡愁》一诗与《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在思想感情与抒情角度方面有什么异同。第二课时赏析语句,体会特色一、导入诗人余光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冷雨,也听着看着嗅着这冷雨,有人说他的语言晦涩难懂,有人说他的语言典雅深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语言看一看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二、教学过程:1、读完后这篇文章给你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锁住你最喜欢的词句段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目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到赏析语言的切入点。如: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淅淅(有节奏感)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长句有气势)……2、找出共同感受不错的句子一起再赏析。(可根据课堂实际灵活选用)(!)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明确:由外到内的写法。因为乡愁牵绵不断,躲过现实的雨躲不过乡愁这心中的雨,因为思念故国思想也在下雨(2)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明确:比喻,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以及如今未能统一的现状都给人一种凄冷的味道,不能让人释怀。(3)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明确:不矛盾,“嘲弄”是因为不能回到大陆,“安慰”是思乡之情日切,只好住到跟大陆故乡相关的地方来慰藉相思。两者的内在感情是统一的,都表现家国之思(4)杏花。春雨。江南。明确:独词成句,强调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家国之思,赤子之情(5)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明确: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此外还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的句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的写作特色(6)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明确:“凄凉”寂寞冷落,“凄清”清冷凄凉,“凄楚”凄凉悲惨,“凄迷”悲伤怅惘。写出了景物凄凉而模糊的状态,是感情的递进,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7)“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明确:比喻、拟人化的手法,将朴实的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可感,写出了雨天的情趣3、余光中的语言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他语言带有诗的特质,走近看实际就是借助了一定的手法,那么他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明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对偶、排比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叠词、独词成句、长句短句相结合描摹物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巧妙而细腻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具有特有的意韵和情境5、课堂小结:#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6、作业:选择最喜欢的文中的一句话,进行详细的赏析,写出具体赏析文字。第三课时化用诗句,韵味十足一、导入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余光中不仅用诗一样的语言诉说乡愁,还用古典文化的魅力吹奏出清远的思乡之歌。今天就让我们去欣赏这样的歌。二、教学过程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引用或化用了古诗的句子(自由寻找)学生回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教师补充: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2、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化用或者引用了那些诗句,化用或活用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回扣原文,说说这首诗写出中国高山什么特点?作者引用这些古诗句目的是什么?明确:这些事物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的朦胧,迷离的特点,这一神韵正好和中国古典文化吻合,寄予了余先生深深的忧思,对家乡山水的怀念(2)御沟冰泮水托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风入松(元)虞集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宋)志南化用的是哪一首?有什么含义?明确:第一首,京中做官要回南方(3)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余先生在想起这首诗时同时想起了什么?明确:离乡时的送别(4)剑门道中遇微雨(南宋)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写这首诗时为何黯然销魂?余光中化用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滋味?明确:远游。游子在外不能归家的苦楚(5)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使余光中想到了他的什么年代?明确:少年时代的美好(6)骤雨打新荷元好问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化用这首诗余先生的心情如何?明确: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对良辰美景不能享受只能回味的失落(7)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的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漫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