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十三五”脱贫攻坚进行了部署。一“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形势(一)全球减贫进展及中国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行动,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把到2015年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作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2015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总体上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的减贫目标。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取得最为显著的减贫成就。中国成功减少贫困人口7.91亿人,占全球减少11亿贫困人口的72%。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不会有所减少。”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2013年6月3日在新华网发表题为《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的署名文章时说,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是突出短板。尽管我国扶贫开发成就显著,脱贫攻坚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中西部一些省区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2.1%;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贫困程度更深,脱贫成本更高,减贫难度更大;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把扶贫开发真正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新的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运转起来,一些贫困县还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扶贫方式,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都亟待提高;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不够,扶贫资金使用总体效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等等,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新进展改革开放开始至上个世纪末,我国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开发转入以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缩小差距为主要任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强化脱贫攻坚措施,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6000万左右,减少了1亿人。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从3273元,2015年可增加到6600元以上,翻了一番,增长幅度连续5年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第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1-2014年,14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93.5%的乡镇和70.8%的建制村实现了交通通畅。贫困地区累计解决7852万农村居民、1244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和354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1565.4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所有建制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都通了电话。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全面实施免费就业服务,贫困地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全部贫困地区。第三,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取得突破,精准扶贫战略起步实施。一是摸清了贫困底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到2013年底,共识别确定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户2948万户、贫困人口8962万人,初步摸清了贫困人口结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情况,并建立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网络系统,为动态监测、动态管理打下了基础。二是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和相应的机制。中办、国办制定《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部署的6项机制创新和10项重点工作正在加快落实,并取得初步成效。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基本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驻村干部达48万人。三是探索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机制。出台了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工作意见,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考核主要指标。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作出明确规定。四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设立扶贫日,构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全面部署社会扶贫工作,表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个人,努力营造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浓厚氛围,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三)全国脱贫攻坚呈现良好态势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亮点纷呈,扶贫开发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好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一把手”抓扶贫。在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推动下,地方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党政一把手亲自听汇报、调研和部署,有扶贫任务的相关部门一把手把扶贫当作自己的重要责任。二是推出“1+N”政策举措。出台“1+N”系列文件,就是一个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文件加上若干个具体政策、项目和措施的配套文件。如贵州的“1+10”、甘肃的“1+17”、云南的“1+10”、重庆的“1+13”、湖北的“1+20”、广西的“1+20”、四川的“3+10”等等,推出的政策一个比一个有力,一个比一个过硬。各省区市在认真分析自身面临形势任务的基础上,纷纷明确贫困人口脱贫、重点县退出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表。各省区市还在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体系等方面做出安排。现在,“精准扶贫”已成为社会上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三是各方共下“一盘棋”。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和扶贫办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扶贫办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总政治部、教育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等部门研究深化细化实化定点扶贫,中央宣传部大力支持扶贫宣传,发展改革委提出多项促进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关于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纳入“十三五”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预案,并与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编制专项工作方案。财政部积极研究增加扶贫投入,研究整合财政资金和开展资产收益性扶贫筹资渠道的举措。国土资源部出台片区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的政策,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出台措施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业部、商务部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卫生计生委、总政治部研究开展健康扶贫行动。人民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研究金融扶贫新举措,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实施金融扶贫行动。能源局积极开展光伏扶贫。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县“百县万村”活动,工商联系统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很多部门已经和即将出台面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特惠政策和举措,推出有力的行动。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二次国内考察就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连续三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到贫困地区,2015年更是把扶贫攻坚作为重点,1月到云南,2月到陕西并在延安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6月到贵州并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座谈会,7月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10月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11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扶贫开发目标、对脱贫攻坚作出新要求新部署,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讲话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博大精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需要从以下方面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思想,明确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深情地讲到,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是靠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夺取政权的,让人民翻身解放做了主人。今天,我们党就是要带领人民“脱贫困、奔小康”,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总书记这一思想表明,只有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才能焕发出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动力;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和夯实党执政为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的思想,强调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这些论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科学扶贫的思想,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习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并做出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做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编织好社会安全网等重要论断。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科学扶贫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而科学扶贫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指导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阐明了扶贫开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他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