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史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元朝地理文化1210393高健元朝历史•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元朝疆域及版图蒙古汗国元朝疆域简介•元朝的疆域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大的,总体维持在1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另外还有许多分封汗国和藩属国,整个亚洲东部都有元朝的的影子存在,领土范围是后来的清朝所望尘莫及的。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建立元朝时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自灭亡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与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东部部分领土。1330年元文宗时期的领土达1372万平方公里。元朝的藩属国有高丽、缅甸、安南、占城、爪哇及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国。北有漠北诸部、南有南洋诸国、西有四大汗国。其中有两个直属的藩属国,即高丽王朝与缅甸蒲甘王朝,分别建立征东行省与缅中行省。政治背景及文化忽必烈的文治、变通与推行汉法•蒙哥汗去世后,漠北守旧权臣拥戴反对忽必烈的阿里不哥继承汗位,并从漠北、漠南发兵进攻忽必烈。这场战争从表面上看是为争夺汗位发动的,其实质则是开放、革新与封闭、守旧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利益的冲突。成吉思汗时,就确立了开放、革新的政治理念,并重用了一批契丹人(耶律楚材、耶律阿海、耶律留哥、耶律不花等)、回鹘人(镇海、塔塔统阿、土坚海牙、阿里海牙、月举连赤海牙等)、汉人(史天泽、李全、李荣、严实、张柔、邸顺、王珍、梁瑛、刘黑马等)。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政治理念,主张“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2),引起一些守旧派宗亲、权臣的反对,曾于蒙哥汗前进谗言,诬陷忽必烈。忽必烈送妻子为质,亲自晋见蒙哥方解其疑。蒙哥汗逝后,守旧派宗亲、权贵拥戴阿里不哥继位,其实质仍是反对忽必烈的主张“文治”,实行“变通”,推行“汉法”的开放、革新政策。平定阿里不哥之后,忽必烈将政治中心从漠北杭爱山的哈剌和林迁往燕京,后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在王文统、刘秉忠等汉族大臣的筹划下,元朝陈设纲纪,确立法度,“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顾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3),确定“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4)。并且“重农桑,宽赋役,省徭役,募民屯田,招抚安辑流亡,兴修水利,使百姓安业力农”(5)。忽必烈在实行汉法的同时,仍保留了前朝的达鲁花赤监临制,袭用辽代“五户丝”制,金代“驱口”制,并从中亚引入“撒花银”、“斡脱”制等,形成胡汉兼容的制度体系。从官员的民族结构也可看出这一特点。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任命的十路宣抚使中,有回回2人,汉化很深的女真、畏兀儿各1人,汉族6人;在燕京设立的行中书省,4名长官仅1名蒙古人,3人为汉族,僚佐百余人中绝大多数为汉族。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调整补充的中书省长官15人中,蒙古人4名,回回1名,汉族3名。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忽必烈宣布“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官制”(6)。即蒙古人为各路统帅主掌军事,汉人主掌行政,回回主掌财赋。忽必烈定汉制,行汉法,得到汉族地主、士人、官员的拥护,稳定了在汉地的统治,从而迅速战胜了阿里不哥及随后反叛的江淮大都督李。不仅巩固了元朝政权,对于恢复、发展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横跨欧亚大陆,其疆域内的各个民族,生产方式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自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因此,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一庞大帝国虽然后来分裂为四大汗国,但是元朝仍保持着宗主的地位,而东西方的交流之势既已形成,便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元朝建立,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比前之汉唐盛世更为辽阔。当时,元朝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其声誉远播于亚、欧、非三大洲。元朝通过钦察汗国与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联系,通过伊儿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联系。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等,经中亚、阿拉伯传入欧洲,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数学知识也传到中国。东方文明传到欧洲,使得沉浸于中世纪黑暗里的欧洲在受到蒙古铁骑进攻的强烈震憾之后,见到了来自东方的文明曙光,为此后的文艺复兴肇发先声。民族交融与演变•蒙古汗国——元朝的建立,对中国与亚、欧两大洲的民族演变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元朝时分布在国内各地特别是南方的蒙古族,后来逐渐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例如,蒙古兵进入内地后,便错居民间,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在农业地区普遍立“社”,并“命蒙古、探马赤军人一体入社,依例劝课”(9),被编入社的蒙古军人与汉族关系更为密切,相互通婚,血缘上也融为一体。元朝以皇室宗王镇守云南,因而定居云南的蒙古人约达10万以上。而至今云南的聚居蒙古族仅有通海县的一个民族乡,人口仅数千人,其习俗已大有变异。其次,西征后分布在中亚、西亚、欧洲各地的蒙古族,在中亚地区的成为“突厥化蒙古人”,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即为成吉思汗五世孙月即别所建,国因其名;在阿拉伯地区的皆接受了伊斯兰教,后融入当地民族;曾建立印度莫卧尔(“蒙兀勒”之谐音)王朝的蒙古人后裔,也最终融入了当地的居民。这一状况与自东胡、匈奴以来草原民族的形成、兴盛与扩散、演变(有些是消失了)的状况是一致的。当草原上某一部落战胜其他部落而形成一个民族时,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当这一民族兴盛强大时,如江河奔流、汹涌澎湃;当这一民族扩散到十分广阔的地域与众多的、远远超过本族人口的其他民族区域时,便如江河漫漶,分散成无数的小河、细流,逐渐被广阔的大地所吸收。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蒙古族的人口仅约60——80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了相当部分的突厥人后裔。至元朝与四大汗国鼎盛时,蒙古族的人口约达2000万之众,其中融合了相当多的其他民族成份。而目前,全世界的蒙古人约1000万,说明有相当多的蒙古人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了。另一方面,元朝东西文化的交流催生了中国新的民族——回族。元朝色目人的政治待遇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是对畏兀儿、回回、钦察、康里等西域人的总称,在元代多掌财赋贸易,也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西征,俘获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工匠、军人、商人、知识分子等。元朝东西方贸易兴盛,也有许多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以上诸民族来到并留居于中国各地,遂有“元时回回偏(遍)天下”(9)之说。这些穆斯林久居中国,特别是与汉族杂居共处,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然则仍然保持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严格的教规、共同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征,从而逐渐淡化了原有的民族本源,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军事文化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蒙古汗国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6月灭西夏,1234年灭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6年灭宋,1279年消灭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窝阔台汗建都哈尔和林(今蒙古国境内)。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云南、东北、澎湖及南海诸岛,都在大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东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朝鲜东北部。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大元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大元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大元是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政权,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在大元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朝的货币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大都(今河北定兴县)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谢谢观赏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