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局限性及对策作者:杨晓丽吕德宏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其市场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未能反映真正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外汇市场开放性和竞争性不足以及中央银行的干预力量仍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加强外汇市场建设、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加快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完善做市商制度等对策。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5-022-02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进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汇率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人民币汇率完全由国家规定。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这中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至1994年以前,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酝酿阶段。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办法,根据地区、行业和部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留成比例。实行这个办法之后,由于有的企业外汇暂时闲置,有的企业外汇暂时不足,因而出现了外汇余缺调剂的需求。于是外汇调剂市场应运而生。起初,持有外汇留成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外汇调剂价格,将多余的外汇卖给急需外汇的国有企业。后来,国家取消了对外汇调剂价格的限制,允许外汇调剂价格由买卖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外汇调剂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这样,人民币汇率就出现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制。这一阶段外汇调剂市场的逐渐壮大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形成奠定了基础。2.1994年1月至2005年7月,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尝试阶段。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取消了外汇留成与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这次改革将外汇供求关系纳入了市场轨道,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成为决定汇率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只是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情况公布汇率,规龙源期刊网定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汇率浮动幅度及零售市场的汇率浮动幅度,主要通过市场干预手段来调节市场供求,稳定汇率,实现宏观金融的调控目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着市场化方向做了重要尝试。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延缓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步伐。因为从此之后到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人民币汇率演变为事实上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3.2005年7月至今,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正式启动阶段。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放弃了之前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将市场供求和篮子货币变化作为汇率决定的重要参考指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采取了多项举措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例如,扩大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等。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力量在不断增强。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的局限性1.人民币汇率不能反映真正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我国外汇市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客户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零售市场,又称为银行结售汇市场;第二层次为银行之间买卖外汇的批发市场,又称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从零售市场来看,虽然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外汇客户,但是他们的外汇供求并不直接参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银行间外汇市场才是形成人民币汇率的核心场所。故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所反映的只是远不完善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此外,我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使得汇率决定与资本项目的关系割裂。因此,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并不是整个外汇市场上真实意愿的供求关系的体现。2.银行间外汇市场开放性不足,参与主体偏少,交易过于集中。作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核心场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截至2005年6月底,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会员366家,除了3家政策性银行、2家信托投资公司和19家农村信用联社以外,其余均为商业银行及其授权的分行。尽管2005年8月10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些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但能够符合严格的准入条件的主体数量十分有限。银行间外汇市场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开放性和竞争性不足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汇价也就不是竞争性价格。3.中央银行的干预力量仍较强。新汇制下,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管理。其中,管理区间的下限为零,上限为外汇管理局核定的限额。也就是说外汇指定银行必须始终持有限额内的正的结售汇头寸。这就使得外汇银行不能如愿地持有外汇,也很龙源期刊网难根据本、外币资产的合理组合来规避外汇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另外,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还较狭窄,为了将人民币汇率维持在狭窄的浮动区间内,中央银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扭曲了外汇市场上真实的供求关系,并且其干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对策1.加强外汇市场建设,使人民币汇率反映真正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第一,要进一步降低外汇市场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强我国外汇市场的竞争性,有利于市场化汇率的形成。第二,要增加外汇交易工具的品种。目前我国外汇市场虽然也进行了外汇远期交易、掉期交易的试点,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即期交易,对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尚未涉及,无法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日益迫切的避险要求。第三,要改变外汇市场严重分割的状况。从短期来说,应大力发展代理业务,在零售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之间架通桥梁;从长期来说,应当模糊零售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界限,直至形成统一市场。最后,应加强电子化建设,推动我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2.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目前,我国只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仍存在管制。所以我国外汇市场反映的只是经常项目的外汇供求,而未能反映资本项目的外汇供求。要反映外汇市场上所有微观经济主体的真实的意愿的外汇供求,必须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程度的提高,外汇供求关系将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应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权衡各方面条件和利弊,不宜操之过急。并且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应当协同推进,因为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赖又相互促进。3.加快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外价格与货币的对内价格——利率有密切联系。在资本自由流动、利率与汇率均由市场形成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呈现联动关系。利率的升降直接引导着资金流向,从而引起对一国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而引起汇率的调整。如果利率出现扭曲,那么汇率必然出现扭曲。因此,有效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形成有效汇率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很大程度上说,利率仍是由政府制定的。而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目标,往往出现利率定价上的扭曲。在利率形成机制未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单纯推动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应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先导。在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好基准利率;二是要构建合理的市场利率体系;三是要加大对利率风险避险工具的创新力度。龙源期刊网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我国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绝大部分是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目前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中间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5%的幅度内浮动。尽管浮动区间与改革之初的0.3%相比有所扩大,但弹性仍显不足,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和必要。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一方面有助于反映市场交易者真实的供求信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面对较大的浮动区间,中央银行有更大的操作余地,可以仅在人民币汇率波幅过大影响经济运行或者出现趋势性的币值低估或高估时才入市干预,而不必频繁入市干扰汇率的市场化运行。当然,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要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只能循序渐进,不能一步到位。5.完善做市商制度。在成熟的外汇市场上,做市商是汇率形成过程的中枢力量。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对增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流动性,缓解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被动增长的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狭窄,做市商难以独立、有效地进行做市,既不能灵活地调整其双向报价,也很难通过境内外的外汇交易来对冲库存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做市商只是相当于分担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一部分功能,并没有真正体现其在促进价格发现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完善做市商制度,一方面有赖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允许外汇做市商自主控制外汇库存,扩大其调整头寸的空间和汇率报价的弹性。6.积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和措施。首先,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由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变。其次,要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资金是无边界的,虽然各类金融市场有着各自特定的交易品种,但它们相互间的价格和走势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即期外汇市场和远期外汇市场建设,还要同时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再次,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是十分脆弱的,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考文献:1.曹勇.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6(4)2.孙兆明,陈作华.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6(5)3.雷小燕.试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J].理论月刊,2006(8)4.邝国权,蔡伟宏.人民币汇率的微观结构与外汇储备管理[J].海南金融,2006(8)龙源期刊网王曦,才国伟.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措施:机理与次序[J].国际金融研究,2006(12)6.冯华,张贝旎.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实现条件和过程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1)7.李扬.在浮动汇率制下对汇率实施干预:智利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5)(作者简介:杨晓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吕德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农村金融发展)(责编:若佳)